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今年市两会,市人大代表严冰呼吁全社会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建议家校社联动,共同防治青少年抑郁症。
昆明市人大代表 书林一小校长严冰 记者昝娟娟/摄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中国约有24.6%的青少年患有某种形式的抑郁症。2021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其中重性抑郁障碍占2.0%。”严冰认为,由于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变化阶段,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没有完全定型,受到社会竞争加剧、父母期望过高以及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差等原因影响,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抑郁,抑郁症患者最小年龄甚至可以低至四五岁。
研究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更多是与家校社各方面的外部因素有关,只有极小部分来自先天性的家族遗传。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往往以抑郁症为主,还有焦虑症、强迫症以及学习障碍、人际关系障碍问题。“心理问题并不是‘心里’问题,而是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严冰认为,这种表现可以是作为,比如好动不拘、无定性、注意力很难集中等,也可以通过不作为表现,如对任何事都缺乏兴趣、对周边变化无动于衷等。通过与家长、同学谈话交流等日常的人际交往很难识别这类问题,或者即使有所察觉,也很难解决。
因此,她认为,要强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及时干预青少年心理问题,更重要的在于全社会营造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长环境,把各类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
建议秉持“家校社医结合”“医防结合”工作理念,搭建家校社医抑郁症防治平台,组建跨学科、跨行业的家校社医抑郁症防治传播项目专家委员会,进行知识传播、抑郁症筛查、建立志愿者队伍、公益援助等。建立心理咨询师资格遴选与公示制度,便于公众选择进行心理咨询。
通过在社区内建立抑郁症防治小屋,将抑郁症防治元素融入社区与校园,为孩子们抑郁症防治创造良好环境,构建起“家庭—学校—社区—医院—政府”多面一体的青少年抑郁症预防、医疗及康复体系,更好地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护航。
“为中小学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最易入手的方式之一。”严冰表示,作为省会城市,应不断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危机分级预警和干预机制,为昆明市各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将专(兼)职心理教师面向学生、家长、教师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主题活动、心理辅导等计入工作量,纳入绩效管理,保证专(兼)职心理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此外,加大抑郁症科普知识宣传力度与广度,通过多种宣传手段,利用影视、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提升公众对抑郁症的正确认识,减少偏见与歧视;引导家庭教育将心理健康放在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的位置,父母首先应该拥有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并注重与子女构建健康的亲子关系,随时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为其构造良好的疗伤环境。(昆明信息港 记者昝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