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盘龙区继续深化城乡社区“五级治理”工作模式,推行“民生小实事”,以群众关切为切入点,充分组织发动群众,激发群众自治内生动力,推动基层大动员,努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引导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激发群众自治意识
以前,盘龙区更习惯于通过行政动员,依靠行政命令和行政机制调整、行政资源投入等方式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群众需求。这种“自上而下”的组织动员方式,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基层社会治理成效,但造成政府负担过重、责任无限放大,甚至得不到群众认可和理解,群众在公共事务中被动依附,还容易滋生“等靠要”思想。
近年来,盘龙区聚焦政府与群众作用发挥不均衡、基层民主和自治发育不足、群众参与热情和社会活力不足的问题,依托“五级治理”“十户联保”机制,以贴近居民、贴近生活的工程实物类、服务类惠民实事为抓手,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引导和发动群众充分参与社会治理,激发群众自治意识,增强群众自治能力,确保了社会治理过程群众参与、治理成效群众评判、治理成果人民共享,实现了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盘龙区“五级治理”示意图
“五级治理”的层级,依次为区、街道、社区、小组和楼栋。在社区一级,又包括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社区综治站。社区可以派生出社区治理理事会,而社区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则是指导与被指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盘龙区拓东街道白塔社区白塔路201号院电力小区,就受益于“五级治理”,他们在上级部门和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借助老旧小区微改造,扎实推进“民生小实事”,用六万多元建了一个崭新的活动室“白鹤居”。“白鹤居”所在的位置,以前是院内堆放杂物的地方,居民都不愿意过来。后来经过社区发动,政府、单位、社会力量和个人共同出资,顺利建成。现在,活动室里添置了桌椅、电视、书报,社区居民尤其老年朋友,就算是在天阴下雨的时候,也有了拉拉家常、读书看报的地方。
白塔社区党委书记王丽琼说,201号院的活动室,是“民生小实事”和“社区微改造”有机结合的产物。201号院有147户近450人,建这个活动室,一户人家出100元,“微改造”一户出400元,总共花了188万元左右,其中,政府出了“大头”。改造后,小区变得整洁、漂亮了,居民活动空间增加了,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大大增强。
白塔社区201号院电力小区新建的居民活动室“白鹤居”。记者江枫/摄
201号院还引入社会资本,建设了电动车充电桩,董家湾派出所为大院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所有这些改变,都被院内居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大家主动参与老旧小区治理、改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
促进居民参与“民生小实事”,搭建群众自我实现“大舞台”
盘龙区充分发挥小组长、楼栋长、十户长、网格员、志愿者的“宣传员”“信息员”作用,深入了解群众利益诉求,收集规整、分析研判、及时反馈,引导群众诉求从个体权益向集体群益转变。
盘龙区吸引了一批对社区工作有热情、有担当、有想法的爱心人士、志愿者、乡贤能人、社会组织负责人,作为“民生小实事”项目的提议人,进而发挥他们的号召力、影响力,鼓励更多居民参与“民生小实事”项目。在社区能人擅长的领域,则直接让他们成为“民生小实事”项目的实施责任主体,协助居民提出需求和解决路径,参与共建自治,把小实事做成、做好、做精致。
盘龙区拓东街道东风巷14号院内的“睦邻驿站”,是拓东街道四个“民生小实事”项目之一。以前,这个位置是用旧帐篷搭建的一个临时“歇脚亭”,在多年风吹日晒后,这个“歇脚亭”日渐破败,连遮风挡雨功能都快失去了。院坝的楼栋长虽然了解居民的需求,但总体缺乏自治的动力和能力,由此导致“歇脚亭”改造这件事迟迟得不到解决。
后来,大院按照“民生小实事”实施方案,提出将“歇脚亭”改造成一个结实耐用、功能完善的休息亭。现在,破败的“歇脚亭”被窗明几净、设施齐全的“睦邻驿站”替代,居民不仅可以在里面聊天休息,还能读书看报,大家都很高兴。
拓东街道东风巷14号院内的睦邻驿站。记者郭成明/摄
67岁的李迎新,从小就住在东风巷14号院,他也是“睦邻驿站”项目的发起人。谈及“民生小实事”项目给大院带来的变化,他说:“‘睦邻驿站’的建成,让大家看到了政府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和力度,也让大家在进行社区自治的基础上,敢于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有更高的期望。”
李迎新为了给大院居民一个临时休息和居民议事的地方,牵头召集几个居民成立了“睦邻驿站”建设项目小组,深入开展问卷调查,征得193户居民中的163户同意后,开始着手实施这个项目。最终,大院居民积极参与项目规划建设,踊跃捐款1万余元,促成项目20天内完工。
盘龙区还根据居民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积极培育社区“合唱团”“读书会”“风筝会”“文艺队”等群众性组织“小平台”,逐步拓展平台功能,满足居民各类需求。通过这些“小平台”,让群众带群众,由此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提升了大家的认同感,拓宽了群众参与社区自治的渠道,促进了居民有效参与“民生小实事”项目,搭建起了群众自我价值实现的“大舞台”。
充分赋权居民,让居民事“自己议、自己管、自己办”
盘龙区以自治为核心,以共治善治为方向,以减少纠纷为重点,充分赋权居民,真正实现居民事“自己议、自己管、自己办”。
拓东街道明通巷47号院,是昆明建投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公房,房屋建于1970年,是典型的老旧无人管理小区,120户住户只有一个公共厕所,卫生条件十分恶劣,居民迫切希望解决厕所难题。不过,由于该小区老年人、外来务工租户居多,文化层次又偏低,这个问题始终难以解决。这种情况下,社区多次指导居民召开议事会,培养居民自治意识,发掘社区能人,最终居民自筹8550元,单位筹集10000元,搞了一次“厕所革命”。
在这个案例中,社区居民提出问题需求,楼栋长、“十户长”、网格员、“两代表一委员”作为组织者进行审核,通过社区(小区)公示栏、信箱、党群服务中心、微信群、QQ群、社区公众号等途径,进行群众商议投票,发起最迫切、最急需改造的项目提议。项目发起人则组织或通过庭院党组织、楼栋长、“十户长”、网格长等召集居民,推举代表形成居民临时自治小组,由该小组召集相关主体,利用“居民议事厅”“阳光议事厅”等议事平台进行民主商议。
社区党组织则根据民主商议情况,召集居民及相关方讨论,听取居民意见,将项目惠及群众广、居民参与度高、自筹资金多、老旧小区改造需求急、项目可复制性强等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优先确定为“民生小实事”项目。
街道、社区也会组织群众,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满意度评议,并将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和评议效果在社区、物管等公众聚集区公示。同时发挥居民主体作用,以群众自筹、争取街道补助和发动企业赞助等形式,积极筹集资金,对项目进行后续管理,保障项目成效的长期发挥。
开展共商共治,提高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盘龙区还深化五级治理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党政群共商共治,搭建“幸福圆桌会”“邻居有话对我说”“阳光议事厅”等议事平台,并以此为载体,组织居民群众对收集的民情民意广泛开展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六方会谈”联盟,盘龙区将社区治理工作与居民自治需求有机结合,“改不改、怎么改”都由群众说了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五级治理”问题处理流程
联盟街道的王旗营社区,通过实施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小区的环境好了,道路通了,居民休闲有去处了,居民素质提高了,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在微改造中,王旗营社区针对“开墙打洞”“住改商”等居民反映强烈的问题率先进行综合治理,通过修补人行道和小区路面,对小区内水电管网等老旧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在公共区域增设健身、休闲设施,如今,王旗营社区街道平整宽敞,一改以前的“脏乱差”模样。
王旗营万昌里庭院长苏桔英说:“以前沿街都是馆子、铺子,路上连个歇脚的坐处都没有,现在道路院坝里都清清爽爽,小区内环境好了,安全度提升了,住户也会自觉维护小区公共环境。”
居民议事协商逐步规范,政府统筹推进共性难点问题解决
一级问题居民自治解决,二级问题街道、社区协助解决,三级问题区政府协助解决。通过深化城乡社区“五级治理”工作模式,推行“民生小实事”,盘龙区居民的社区主体作用显著增强,居民群众的社区共同体意识有效提升,居民议事协商逐步规范,政府、社会、群众互动更加有效。
群众关注度高、受益面广、街道和社区解决起来困难较大的问题,也在区政府的统筹下得到解决,区政府还以此为契机,出台相关制度,推进了大范围解决类似问题。
自“民生小实事”工作开展以来,盘龙区八个主城街道累计申报“民生小实事”项目41个,储备项目79个,受益群众4万余人,社区居民累计自筹资金57.05万元,区级财政补贴500万元,23家公共单位开放了服务设施,社会爱心企业累计捐款6万余元。
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党组织统筹协调,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市场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等主体积极筹款筹资,或者将单位内部的科教、卫生、文体和生活服务设施等向社区居民开放,居民群众则积极支持和参与社区建设,各类社会力量实现了共驻共建,强化了群众自治的力量,推动了政府由单向管理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用力,实现了政府、社会、居民的良性互动。(昆明信息港 记者江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