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的停车位不够了怎么办?外来人员随意进出小区怎么办?公共空间的卫生该谁来负责?昆明拥有众多的老旧小区,这些看上去的细琐小事,件件事关民生,完全依赖物业等社会化机构来解决并不现实。近年来,昆明积极探索以社区为依托、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三社联动”社会治理模式,大力推动各社区民主协商,参与共治共建共享。而在这当中,社区“楼栋长”充分带动了社区居民参与自治,有效激发了居民社区共同体意识,全市城乡社区民主协商率达90%以上,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已在昆明初步呈现。
“楼栋长”建设是提高精细化治理的需要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社区“楼栋长”、乡村“十户长”让每个社区、乡村都有了居民的“贴心人”,对解决昆明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有重要作用。昆明市委社工委社会动员处负责人介绍,昆明有常住人口726万,城市社区辖区面积基本在2平方公里左右,多的达到4平方公里,服务人口基本在2万人左右,按照每个社区配备6—15名专职社区工作人员的现状,每名社区工作人员要平均服务1500人左右,多的达到5000人以上。虽然,昆明拥有实名注册志愿者119万、专业社工1900余名,社会力量资源丰富。但这些社会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从而导致基层社会治理难度大。因此,全面推动社区民主协商,通过社区“楼栋长”、乡村“十户长”的建设覆盖,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势在必行。
为此,昆明成立了加强社区“楼栋长”、乡村“十户长”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和统筹推进全市社区“楼栋长”、乡村“十户长”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并出台了《昆明市加强社区“楼栋长”、乡村“十户长”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老旧楼栋、院落30 -50户设置1名“楼栋长”;住宅小区200户左右设置1名“楼栋长”;城郊结合部10-20户设置1名“十户长”;农村地区40-50户设置1名“十户长”,与全市网格管理形成良性互动,进一步增强社区治理合力。目前,昆明在社区“楼栋长”、乡村“十户长”队伍建设上已取得创新突破,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楼栋长”、“十户长”在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安宁市覆盖60%以上的社区(村),在其他县(区)覆盖50%以上的社区(村),形成了一批可在全市推广、有明显示范效应的体制机制和改革经验,社区(村)自治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楼栋长激活了社区管理的“末梢神经”
呈贡的龙城社区光明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院子不大只有两栋楼,请物业的话人均费用较贵,以前一直存在车停不下,外人随便进,环境脏乱差等等问题,加之每个单元楼只有一个水表,收水费也是一大难题。自从今年8月,呈贡区在全市率先完成了所有的楼栋长的选举后,王秀兰阿姨作为光明小区的一名楼栋长,其中一项工作就是挨家挨户收水费,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遇上不讲理的住户,有时甚至还得自己垫钱。尽管不是党员,但热心的王秀兰认为,小区是自己的家园,应该出一份力,对此她从不计较,依然尽心尽力的为小区服务,看见哪脏了,她就主动打扫。就是这些日复一日的琐碎小事,让小区居民的心凝聚到了楼栋长周围,过去因没有物业,小区环境卫生与治安没人管的问题,由于楼栋长们发挥了带动社区居民的作用,通过居民协商也逐渐得到了解决。现在小区设了一个门禁系统,各家配一张卡,进出方便且安全,再把花台铲掉,划出停车位。另外,按照“居民凑钱出力出招,政府补助,社会支持”的原则,光明小区的水表、水管改造等工程也将在下一步进行,挨家挨户收水费的历史将彻底告别了。
当然,楼栋长的工作并不止收水费那么简单,金星小区4号庭院的楼栋长吕江平,尽管已年过六旬,但她承担的楼栋长工作并不轻松。除了每天要写民情日记,不定时的做民意调查外,她和其他楼栋长还组成了一支40人队伍的小红帽志愿队负责巡查社区安全。作为昆明知名的老旧小区,金星小区曾因为生活环境脏乱、治安环境差而闻名。2013年10月,盘龙区率先以金星小区为例开展“区——街道——社区——居民(庭院)小组——楼栋”五级治理模式。吕江平、黄热衡等80多位热心居民,被推选为庭院小组长、楼栋长。
金星社区党委书记李婷婷表示,金星社区有4878户居民2万多人,社区14个工作人员要面对着这么多人,如果日常工作没有这些楼栋长的延伸和帮助的话,是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全面顾及的。金星社区通过在28个庭院选出的86位楼栋长,真正激活了社区管理的“末梢神经”。得益于这些楼栋长,社区服务方能抵达“最后一公里”。过去传达不到居民耳中的信息,都有庭院小组长和楼栋长挨家挨户地送上门了;而居民们因渠道不畅而反映难的问题,也由他们逐一反馈给了物管、社区、涉及的辖区公共单位等。吕江平表示,在每天的日常工作中,他们真正发挥出了“宣传员、信息员、巡逻员、调解员、办事员”的作用,带头收集民意、传达政策、调解纠纷、维护治安,民情第一时间被知晓、问题第一时间得到处理,把社区管理服务功能延伸到了庭院和楼栋。正是这些身兼数职的楼栋长们,在社区卫生环境的维护,疫情期间爱心蔬菜的分发等方面的亲力亲为,让今年昆明的创文工作和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通过楼栋长做好社区民主协商 达到共建共治共享
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城市社区中过往的“熟人社会”已渐渐不在,按呈贡区民政局葛珠副局长的说法,居委会的居民代表虽然是代表了居民,但其实并不完全认识居民,就像小区里一栋楼的都不一定完全认识。所以,这些居民代表并不能够完全收集到居民的意见,导致的最直观的一个表现就是居委会对居民的诉求反应迟缓滞后,居民代表和居民之间没有发挥出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重建社区管理与联系群众的脉络,成了社会治理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而楼栋长建设正是为了搭起这座桥梁。通过每个月召开楼栋长会议,把社区正在做什么,要做什么,想做什么的事情告诉楼栋长,然后楼栋长再把这些传达给居民,大大提升了政府向基层社会传递信息的效率,让社会治理的触角进入到每个单元社区,并能更灵敏地反馈和传递信息。
葛珠副局长认为,民意的收集反馈、上情下达只是楼栋长建设的部分意义,而最核心的则是楼栋长建设有助于居民民主协商自治理念的形成。以前社区有很多事情都全部推给物业,或者推给居委会,公共事务无人关心,但实际上物业或居委会的能力是有局限性的。而通过楼栋长将居民们联系起来,把社区当成自己家园,以民主协商的方式来解决社区中常见的物业贵、停车难、公共空间维护和利用等难点问题,从而塑造居民们的民主协商自治理念,才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葛珠副局长表示,像光明小区改造那些事,如果不是通过楼栋长与居民们民主协商,获取大家的同意,可能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效果。如果让居委会自己来做这个事,有可能吃力不讨好,这就是民主协商自治的价值所在,也是政府部门最想看到楼栋长所能发挥的一个作用。通过楼栋长团结群众,把居委会的一些信息传达给群众,群众能了解现在要干什么,最重要的是把群众的一些诉求结合起来,让居民们自己能干的就自己干。正是这种居民民主协商自治,发动了居民们对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能干的就干,如果干不了需要到居委会这一级提供的帮助,由楼栋长再传达到给居委会,居委会再来想办法解决。通过这种社区的民主协商议事,达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才是昆明进行楼栋长建设最根本的一个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说:“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党中央高度重视社区工作,只有改革创新基层治理,提高治理能力,才能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我们相信,随着昆明“楼栋长”、“十户长”工作机制的深化推进,集中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有效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将为昆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和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昆明信息港 记者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