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草帽,扛起锄头,走在东川的红土地上,他是一名身材高大讲着英语的“农民”;
换上西装,打好领带,在各种社交场合侃侃而谈,他又是一名履历丰富的前外交官员;
奈斯在书房办公。记者王竣彦/摄
他就是帕特里克·奈斯(Patrick Nijs),比利时王国前驻华大使。
2012年,奈斯和妻子邓旻燕想在云南找一个地方退休隐居,他们来到东川区乌龙镇园子村,山上雾气氤氲,松树林里几间矮房格外寂静。空心砖做墙,石棉瓦盖顶,远眺天高云淡、视野开阔。
奈斯家以前的老房子以空心砖做墙,石棉瓦盖顶。供图
奈斯一脚踏入泥泞土地,一手叉腰望向远方:
“旻燕,这就是我们寻找的地方。”
“你确定吗?”
“Yes!”
奈斯初次到东川区乌龙镇园子村时,松树林雾气氤氲,脚下还是泥泞土路。供图
种地不施肥不打药 “执着”推行生态农业
2013年,比利时人奈斯放弃去土耳其继续外交事业的机会,和妻子定居东川,探索永续农业。
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想用生命余下的时光,“为这个美丽的星球做点事。”
奈斯家在偏远的山上,从昆明驱车两个小时到东川城区,穿过几座山间隧道,顺着蜿蜒的水泥路行驶。过了乌龙河大桥,寻一条窄窄的小路上山,路边有村民在纳凉。窗外的房屋慢慢向后退去,树林愈发浓密,一块“老转地”的路牌出现在岔路口,向右便到了。
航拍奈斯家现居住的白色楼房,屋前的卡比杉主要经济作物有核桃、蜂蜜、玫瑰等。记者王竣彦/摄
一栋两层高的白色楼房矗立在园子村老转地的山头,房屋三面合抱,敞亮的中庭里种满了郁郁葱葱的植物。屋前的红土梯田上,玫瑰正扬花吐蕊,黑麦随风摆动着穗子。
奈斯头戴一顶遮阳帽,身着军绿色马甲,脚上的袜子已经磨破,凉鞋上沾满了红土灰尘。高鼻梁、一米九的身高让他在地里格外显眼,甚至有些突兀。
远处,甲壳虫煽动着夕阳的余晖停在了核桃树上,奈斯拿出手机对着虫子拍照,他说:“我们从不会驱虫,我想知道它们为什么来?”
奈斯认真查看桃子树上飞来的甲壳虫。记者袁鸿凯/摄
虫子来了是好事,奈斯想弄清楚如何才能与虫子“合作”。在这片红土地上,他和妻子推行着永续农业,不翻耕,不施肥,不打药,不驱虫。他认为,翻耕会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施肥更会污染环境。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高于自然。”奈斯认同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他顺应自然,认真聆听每一个物种的声音,去探索生态、有机的农产品。
今年奈斯尝试了一种来自印加的种法——将玉米、豆子和瓜类种植在一起。“玉米会朝着天空生长,豆子可以顺势绕着玉米,瓜蔓久了会覆盖土壤,对土壤有好处。”只要一谈到农业,他脸上有藏不住的喜悦。
为了系统化推进永续农业,奈斯将这块田地命名为卡比杉(Kabissa),主要经济作物为玫瑰、水果、蜂蜜、中药、核桃……
他打算用五年时间将卡比杉发展壮大,一边售卖有机农产品,一边开展学习培训。志同道合的人可以来这里学习农业种植,家长也可以带孩子来住几日,像奈斯儿时那样在大自然中生长,触摸树叶的纹理,与昆虫、小鸟对话。
奈斯出生于非洲的一个小村落。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父亲工作需要,他的童年在刚果度过。白天就在热带雨林间穿梭,夜晚灯熄后繁星满天。奈斯亲眼见证因为过度砍伐,许多动植物已经灭绝。
“我们不能重蹈覆辙,必须改变。”于是他在东川扎根,执着发展永续农业。他总说云南和非洲很像,景色优美,生物种类多样、丰富。
“非洲是我生命开始的地方,我想在云南走完生命最后一程。”奈斯坚定地说道。
爱上云南最美的“花儿” 一起在东川筑梦
八年前,朋友牵线搭桥,奈斯结识了妻子邓旻燕,这位美丽大方的女子就是东川本地人。
那时,邓旻燕在北京东四四条经营着一家云南私房菜,从购买食材到烹制,她都是亲力亲为。香茅草烤鱼、干椒牛肝菌的香味从这个小胡同里传出,餐馆生意火爆,有时要提前三个月预订。
奈斯回忆和妻子的初次见面:“我到她的餐馆吃饭,她给我泡普洱茶。看到她,我就知道她是对的人。”
可是邓旻燕刚开始并不这么认为,“那时没有想过和外国人交往。”
随着彼此认识加深、慢慢磨合,邓旻燕发现奈斯是一个单纯、智慧的人,而奈斯觉得“旻燕就像云南最漂亮的‘花儿’。”
今年春节,邓旻燕的兄弟姐妹来探亲,他们用方言聊得很开心,奈斯时常插不上话,像小孩一样生气了。“我们忽视了奈斯,他就不高兴,但只要大家和他聊永续农业,笑脸马上就露出来。”邓旻燕笑着解释。
奈斯和妻子邓旻燕坐在庭院里休憩。记者王竣彦/摄
他们虽然语言不同,但已经磨合出默契;虽然性格一个沉稳一个热情,却刚好互补能够互相包容。偶尔因生活拌嘴,但是有一个相同的梦想——将卡比杉发展、壮大起来。
尊重是沟通的前提 语言不通也是好朋友
2015年,奈斯和邓旻燕把家从北京搬到东川。
“外国人来了。”这让当地村民无比好奇。
奈斯喜欢敞开房门迎客,一些村民来看他,站在地里讨论得热火朝天,他只能回“听不懂,听不懂。”
奈斯在卡比杉地里。记者苏雯芊/摄
虽然希望村民都能接纳永续农业的理念,但奈斯明白这需要一定时间。“我不会强迫他们,我尊重他们。”
早在七十年代,奈斯已经在比利时尝试过永续农业,来到东川把他难住了。东川处于干热河谷地带,高温、干旱、少雨,土地储水能力差。
“我们要想办法,让土壤像海绵一样留住水。”问题来了,就想办法解决。他经常向专业人士请教,并且亲自去到其他农场学习经验。
几个春夏秋冬过去,奈斯在红土地的努力,让周边村民逐渐尊重这个外国人的坚持。他在村里交到了最好的朋友,“小李”,李光和。
奈斯和他在村里结识的好朋友李光和。记者苏雯芊/摄
“小李”不小,今年68岁,是个传统、勤恳的农民,遵循二十四节气劳作,立春备耕、谷雨插秧、夏至施肥、秋分收获。奈斯看着李光和的玉米长势喜人,他打算今后把节气的智慧和永续农业结合起来。
李光和操着一口东川口音,虽然听不懂英文,但早已把这位外国人当作家人。奈斯在外出差,便把钥匙留给他,他来帮忙播种、修枝。当然,他也知道在这位好朋友面前不能提“化肥、农药”。
曾经,邓旻燕请一位女士帮忙管理田地,过程中使用了化肥。奈斯看到地里的白色粉末非常生气,“你怎么能这样做?这会害死我们的。”奈斯声音提高,非常激动。
村民们或许还不明白,为什么奈斯会守着只有两三颗果子的苹果树笑呵呵。奈斯说:“这需要时间,他们会明白的。”
劳作间隙,奈斯和村民们一起唱山歌。记者王竣彦/摄
如今,村民们经常来帮奈斯修缮房屋、做农活,累了就一起坐在核桃树下唱山歌。奈斯有样学样,跟着调子唱起来:
“老转地的人们好得很啊。”
要想知道中国如何脱贫 需亲自到乡村去看看
脱下马甲和草帽,奈斯在衣柜里挑选了一身条纹西装,系上正红色的领带,与之前的老农形象判若两人。
奈斯有很多身份:比利时王国前驻华大使、终身荣誉大使,欧盟中国联合创新中心的联合创始人、比利时道家协会创始人等。墙上挂着许多他与中国各阶层人士的合影。
在中国23年,奈斯亲眼见证中国脱贫:“欧洲总有很多人对中国存在误解,我告诉他们,如果你真的想知道中国政府在做什么,你就必须去乡村看看。”
回忆起东川这几年的变化,奈斯感慨万千:“刚来时什么都没有,现在高速公路通车,这个偏僻的村子通了宽带。”
2019年,东川成功脱贫摘帽,奈斯感受最深的是东川-乌龙二级公路的建成,“八年前开车要三小时,像噩梦一样。”随着乌龙隧道贯通、东倘公路修建完成,现在从东川城区出发只需一小时就可到奈斯家。
航拍的东川至乌龙途中的块河大桥。记者王竣彦 袁鸿凯 张玉玲/摄
“如今这个时候,真的很需要年轻人回归乡村,赋予乡村价值。”奈斯进而感叹。
赋予乡村价值指的就是让乡村生活足够吸引人,让人们因想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而从城市回到农村。奈斯很真诚的认为:东川是一个有潜力、迷人的地方。
奈斯经常思考,政府可以做的事应该有很多。和东川一样,比利时南部的瓦隆尼亚地区也曾是著名的采矿区,后因矿源枯竭而关闭。现在许多矿洞被改建成博物馆,人们可以下到矿区参观,奈斯想或许东川也可以这样做,发展旅游业防止返贫。
当然,在他心里最重要的还是环境保护——这也是卡比杉存在的意义。
奈斯想把卡比杉做成一个世界窗口,欢迎各个国家的人前来学习、交流永续农业。从东川开始,让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知道我的方向。”奈斯说。
然后他看向远方:“我想要活得再久一点,带着卡比杉迈向更高的层次。这样,当我离开的时候,‘这艘船’便能带着更多的人一起向前航行。”(昆明信息港 记者苏雯芊 谭石艳)
英文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