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大学静谧的校园里,路大卫(David Christopher Lewis)漫步于林荫道间,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斑驳地洒在他的肩头。步入教室,他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学生们就民族学问题展开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在咖啡馆的一隅,记者见到了路大卫,他身着一件浅蓝色衬衫,言谈举止间透露出儒雅与从容。虽然鬓角已然花白,眼角有了岁月的印记,但他的眼神依旧明亮,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这座城市的深情。
交谈中,路大卫时不时微笑,语调平缓,带着浓重的英伦口音,仿佛每一句话都在娓娓道来。当话题转向他与昆明的缘分时,他的目光不由得柔和起来,仿佛回到了那个夏日的夜晚——梦中的红土、类似凤凰的意象和崭新的城市,这些画面依然在他心中清晰如昨。
路大卫在咖啡店接受采访。记者谭石艳/摄
梦启昆明:“我做了一个不寻常的梦”
“那是一个寻常的夜晚,我却做了一个不寻常的梦。”路大卫的眼神变得深邃,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梦境中,“我站在山顶,俯瞰着一座正在建设中的新城,新的道路和房屋映入眼帘。”
路大卫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这个梦,但几天后,在海边的沙滩上,孩子们在玩耍,他的妻子突然说起她前夜的梦,竟与路大卫的如出一辙。“两座梦中的城市,竟然如此相似,仿佛有一种力量在牵引着我们。”路大卫心想,这一切并非偶然。
不久之后,一位朋友写信提到昆明,并特别描述了在金马碧鸡坊的建筑上,碧鸡图案被精心雕刻或彩绘,与整座建筑的丹漆彩绘相映成趣。与此同时,路大卫的妻子在一本关于非洲的书中也无意间读到了关于昆明的故事……最终,他们决定,前往那个梦中之地——昆明。
2006年秋天,路大卫一家抵达昆明。对昆明的初印象,并不全是蓝天与白云。妻子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是“嘈杂、拥挤”,而路大卫则看到了更多新奇的东西。“我们一开始住在西山区,常常带孩子们去西山、动物园、植物园等地方玩耍。”他说,作为一名社会人类学教授,他对这个城市、对这里的文化充满好奇。
初来昆明时,语言障碍是路大卫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我记得有一次,我妻子让我去商店买气球,但是我不知道‘气球’的中文怎么说。”他笑着回忆当时的窘境。他走进商店,用手比划着气球的形状,甚至还模仿气球飞起的样子,店员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给他拿出了气球。“那时候我的中文太差了,但昆明人都很友善,他们总是会耐心地帮助我。”
昆明的街道上,电动车和自行车并行,街边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我喜欢走在昆明的街头,观察这里的生活。”他在用心感受这座城市的脉搏。
情满课堂:“那份纯粹的关怀和善意”
从2007年起,他开始担任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的特聘专家。
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路大卫无疑是一位独树一帜的创新者。他深知,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完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于是,他决定采用一种独特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在课前,我会要求学生把书合上,尝试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路大卫微笑着说道。起初,教室里大多鸦雀无声,学生们有些害羞,几乎不敢发言。但当一两位学生勇敢地站出来时,路大卫会让他们上前在黑板上写下他们的回答。
为了奖励这些积极参与的学生,路大卫从包里拿出一盒来自欧洲的巧克力。这一举动立刻激发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大家纷纷想要参与回答问题,到最后,每位学生至少能得到一块巧克力作为参与课堂的奖励,而那些积极参与、勇敢发言的学生则能获得两块巧克力作为额外的鼓励。
“多年之后,学生们可能早已不记得当初我所提出的问题,但一定记得当时品尝巧克力的那个滋味。”路大卫笑着说道。
路大卫课间和学生们一起合影。供图
有一次,路大卫因吃了辛辣餐食而胃部不适,却仍坚持前往教室上课。然而,当他到达时,却发现教室被锁,学生们正焦急地在外等候。在等待开门的间隙,一位细心的女学生察觉到了路大卫的异样,关切地询问起他的状况,路大卫坦诚相告,没想到这份诚实竟换来了学生意外的关怀。
课间休息时,那位女学生悄然离开,不久后带着药物回到教室,递给了路大卫。这份突如其来的善意让路大卫深受感动,他感慨地说:“完全超乎我的意料,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那份纯粹的关怀和善意。”
路大卫在课后和学生们一起聚餐。图片由张涵(音译)/摄
这样的温暖经历,在路大卫的教学生涯中并非孤例。有一次,他邀请学生们共进晚餐,原本打算自己买单,却不料学生们已悄然买单,那份默契与尊重,让他心生暖意。又或是在课程的最后一节课上,学生们为他准备了蛋糕和食物,将课堂变成了一场小派对,上面写着“我们爱你,大卫”的蛋糕更是让他倍感温馨。
2009年7月,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在昆明举行。“我编辑了大会的英文手册译本,还审阅了部分中国同事们准备的学术论文。”路大卫回忆说,每一页手册都经过他的精心打磨,以确保表达符合英语使用习惯。那段日子是忙碌的,他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们交流思想,碰撞智慧,共同探索人类学与民族学的未来。这让他不仅学到了很多新知识,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路大卫代表“彩云奖”获奖专家在典礼上发言。图片来源于云南大学新闻中心
时间转眼到了同年11月,路大卫荣获云南省政府颁发的外国专家“彩云奖”。说着,他从书包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轻轻地打开,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彩云奖”的证书和一个被细心封存的小盒子。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一枚“崭新”的“彩云奖”奖牌映入眼帘。这份荣誉对他而言,是在昆明辛勤付出的最好肯定。
见证变迁:“昆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虽然路大卫主要居住在英国剑桥,并在剑桥大学担任研究员,但他依然坚持每年回到昆明,继续在云南大学教书。昆明,这座曾经陌生的城市,如今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昆明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路大卫以他独特的视角,见证了这座城市近二十年的沧桑巨变。从最初的西山区到后来的呈贡,他的居住轨迹仿佛一根线,串联起了昆明发展的点点滴滴。
对于昆明的发展,路大卫有着深刻的感受。“过去17年里,昆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感慨地说:“尤其是新建筑和公寓的涌现,让这座城市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他特别提到了呈贡的变化,“2013年我们第一次搬到呈贡时,那里还是一片宁静的郊区。但当我再次回到那里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呈贡已经变成了一座繁华的城市,人口激增,商店林立,热闹非凡”。
然而,对于昆明市中心的变化,路大卫却有着不同的感受。“由于我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书,居住在翠湖附近,所以并没有注意到市中心太多的变化。”他解释说,“我喜欢早晨在翠湖边跑步,这个区域对我来说,基本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和节奏。”
路大卫还注意到了公共场所管理的改善。“以前,公共厕所可能需要付费使用,但现在已经不需要了。”他举例说,“这虽然是一个小细节,但反映了昆明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进步。”
路大卫还对昆明交通工具的变化有着深刻的印象。“2006年至2007年期间,我发现人们更多地使用自行车出行。”他回忆说,“但现在,汽车和电动车等其他交通工具则更为普遍,地铁也从无到有,线路也逐渐增多。这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变迁,更是昆明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转变”。
“新机场(长水国际机场)的建成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路大卫提到这一变化时,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神色,“它让昆明的交通更加便捷,也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形象。”
当然,昆明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完善上,更体现在人们生活习惯和观念的改变上。路大卫观察到公共场所吸烟的人变少了。“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大家对健康风险的意识提高了。”他欣慰地说:“这显示出昆明人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注重精神文明的提升。”
敬畏文化:“中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国家”
在见证了昆明从硬件设施到人们生活习惯的种种变化后,路大卫的思绪不禁飘向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探讨。他提到,昆明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飞跃,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
“中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国家。”路大卫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敬畏,“历经沧桑,依旧坚守着自己的民族认同。”他眼中闪烁着对历史的沉思。
路大卫提到,中国以其悠久的文字系统,穿越了千年的风雨,依旧熠熠生辉。“中国的汉字,是民族记忆的载体,是文化延续的桥梁。”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中国文字的深深敬仰。
在路大卫看来,中国文化中的尊重父母、尊敬长辈,是另一种让他深感敬佩的价值观。他举例说明:“在公交车上,总能见到专为老弱病孕乘客保留的座位,而人们也自然而然地将让座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去践行。”
路大卫特别提到了中国在过去75年中经历的巨变。“经济飞速发展,女性地位提升,科技应用领先……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他更关注的是那些不变的东西——那些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传统价值观。“尊重老年人,珍视家庭,这些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需要坚持的重要方面。”
他提到了“义”这个概念,认为它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义’,象征着正义与道德的紧密联系。”路大卫的话语中透露出对中国道德框架的深刻理解,“这些价值观,是中国人所珍视的,应该被铭记并传承下来。”(昆明信息港 记者谭石艳)
英文稿件:
Dreamlike Encounters: David's Extraordinary Adventures in Kun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