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民族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深化民族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民族教育保障机制,全面提升民族教育发展水平。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5月,全省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人数为1437.11万人,少数民族在校生462.56万人,占全省在校生人数的32.52%。我省正式挂牌民族学校489所,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从学前到小学、中学、中专、大学的民族教育体系。
加大投入
改善民族教育办学条件
教室的主屏幕上,广东省佛山市顺峰初级中学教师正在主讲生物课,听课的老师和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与主讲老师进行互动。和千里之外的广东学生共上一堂课,这对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初级中学的学生们来说,倍感新鲜。而这生动的一幕也反映着我省民族教育发展的成就。
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事业经费的投入和保障。2013年至2018年,全省共下达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经费755.14亿元。其中中央资金497亿元、省级资金174亿元、州县配套资金84.14亿元。
省财政加大对民族教育项目的资金支持。2016年至2018年,安排1.3亿元补助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等少数民族地区购置民族特色教学仪器和开展骨干教师“双语”培训;安排8个人口较少民族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活费补助资金4751万元,惠及中小学民族学生19万人次;安排4233.5万元,用于“直过民族”学生考取一般院校(含预科)和藏区学生考取本科院校的学费奖励,惠及学生8467人次。
全省各民族地区把教育投入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进行保障。2015年至2018年,楚雄彝族自治州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分别达45.29亿元、52.01亿元、58.08亿元、64.7亿元,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7.45、11.36、11.66、11.47个百分点;2018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教育经费投入达22.67亿元,占预算支出的16.32%。
不断加大的资金投入,也让我省民族教育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下达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教育等各级各类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资金286.11亿元,累计新建校舍1414.41万平方米,新建运动场726.16万平方米,新建围墙、护坡坎等附属设施20.44万平方米,设施设备购置资金累计38.72亿元。
突出特色
提升民族教育整体水平
“如果没有14年免费教育政策,我就不可能继续上学,走向外面的世界。”读高二时因父亲不幸离世,家庭困难、面临辍学的独龙族学生李小东,因为赶上实施14年免费教育惠民政策而圆了上学梦。
李小东所说的14年免费教育惠民政策正是怒江州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的学前2年、义务教育9年、高中3年的14年免费教育。像李小东这样因享受到贫困生资助政策而圆了上学梦的学生在怒江州不计其数。
近年来,我省采取多项措施提升民族教育发展水平,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我省全面实施“一村一幼”工程,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现民族地区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实施14年免费教育,所需资金由省级财政全额承担。
加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县高中教育建设,在省、州(市)、县优质学校开设民族班,招收贫困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学生,有效保障了优质教育资源向少数民族学生倾斜。省教育厅积极协调云南师大附中、云南民族中学、云南民大附中3所优质中学开办民族班,面向全省少数民族学生招生。近5年来,共招收少数民族学生1870名。在云南民族大学建设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对预科生进行集中培养。
此外,我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向边疆民族县倾斜,对迪庆州和怒江州的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户籍学生开展职业教育全覆盖试点。各民族地区积极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大力建设与当地优势产业相适应的特色专业。楚雄州投入16.5亿元,实施职教园区建设,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怒江州职业学校先后与国内知名企业和职业学校建立校企、校校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了职业教育质量。
立德树人
实现民族教育快速发展
“我喜欢写藏文。”五一期间,德钦二小的学生区初正在家里认真地念着藏文。区初家住奔子栏镇尼定村,有时区初还教正在开始学习藏文经书的爷爷进行藏文拼读。如今,迪庆州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双语教育,让更多学子能够系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
双语教育是教育事业和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近年来,全省各地结合实际,积极稳妥开展双语教学,全省建立了包括14个民族19个文种的教材体系,拍摄制作5个语种民文电子音像教材,审定了13个文种的点读式《学前教材》和18个文种的有声读物《挂图》,进一步丰富了双语教育载体。
在加强民族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我省通过加强师范教育、增加教师编制、加强在职培训、开展对口支援等,努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我省优先将民族聚居区的县纳入“国培计划”项目县,针对长期在民族地区村完小、教学点和乡镇及以下幼儿园工作的教师,分学段选派到东部高等院校和优质学校参加培训学习。专设怒江州、迪庆州教育精准扶贫综合发展项目,投入资金约2000万元,共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6900人次。建设云南省民族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双语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等10个,依托基地平台对全省民族教育课堂教育、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培训,促进民族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多年来,全省各级各类民族教育院校,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教育融入民族教育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个环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情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创建,先后创建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1589所,云南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72所。(云南日报 记者季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