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日报全媒体 记者李梦瑶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
回溯历史,昆明从来就不缺乏发展金融业的“基因”。早在1909年,大清银行(中国银行前身)在昆明设立云南分行,昆明有了最早具有近代意义的银行。1912年,富滇银行(史称老富滇银行)在昆明威远街西口正式成立营业,这是云南最早的地方银行,随着其机构覆盖全省乃至全国,联结香港、上海等地的云南地方现代金融体系正式建立。
如今,昆明正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金融业推动全市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形成“走得出去”更“引得进来”的良好态势。
2010年7月,昆明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揭牌。不少金融机构开始走出国门——中国农业银行泛亚业务中心、中国银行沿边金融合作服务中心、中国建设银行泛亚跨境金融中心、浦发银行离岸业务创新中心先后成立;全国首例人民币对泰铢区域交易由云南发端,并成功实现从区域走向全国银行市场挂牌交易;富滇银行与老挝最大商业银行共同发起设立老中合资银行,并在老挝磨丁特区设立首家分行,积极打造“磨憨模式”金融产品,打通了泰铢现钞航空调运、人民币与老挝基普双边本外币现钞陆路调运通道;太平洋证券与老挝金融机构合资成立老中证券有限公司。截至目前,昆明已与126个国家(地区)建立结算渠道,其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86个。
汇丰银行、恒生银行、东亚银行、泰京银行、渣打银行、马来西亚马来亚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开泰银行昆明代表处、工银安盛人寿保险等外资金融机构相继入驻,昆明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高。跨境金融区块链平台、“出口应收账款融资”和“企业跨境信用信息授权查证”两大应用场景等业务先后在昆明试点,并正式落地。在昆金融机构在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成功开办了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实施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化和办理云南首单自贸区外汇NRA账户结汇等业务。
至此,昆明已初步形成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地方金融机构等多元化、深层次、宽领域,种类齐全、覆盖城乡、服务有效的金融供给体系。
《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2017—2030)》明确,2017年到2020年,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2021年到2025年,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特征初步显现;2026年到2030年,基本建成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2022年,《昆明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中指出,昆明将依托西南门户优势提升金融开放能级,构建起有效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要素市场体系和产业配套体系,增强金融产业发展能级和资源聚集辐射功能,提高特色金融发展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提升金融国际化程度和影响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打造区域特色金融发展高地、区域要素交易服务高地、区域财富管理配置高地、区域金融开放发展高地、区域金融人才培训高地“五大高地”,系列政策的发布,为昆明建设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金融中心装上“金融引擎”。
去年,昆明金融业在支持传统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原特色农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资源更多投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普惠小微等重点领域,为服务昆明市重大战略、重点领域作出突出贡献。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08.37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均保持稳定增长,保费收入累计298.95亿元,上市(挂牌)企业数量达167家;政府性普惠融资政策“昆易贷”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全市共3281户小微企业纳入“昆易贷”白名单,累计授信金额49.33亿元;打造68个金融驿站,覆盖政务服务大厅、党群服务中心、金融机构、企业、街道等场所。一系列数字的背后,展现的是昆明蓬勃发展的金融业。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乘着“东风”,昆滇金融业正加快资源集聚、提高辐射能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走出一条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