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兵,一个来自于偏远的南部山区——红河州个旧市卡房镇的普通人。生于七十年代末的他,曾在中国武警森林总队迪庆大队服役,期间多次立功受奖。2001年,结束了多年的军旅生涯回到家乡,辗转于卡房镇安监站、卡房镇党政办等多个工作岗位,多次参加矿山清理和矿区井下险情摸排、井下坍塌被困人员搜救、抢险救灾等工作;2019年至今任红河州个旧市卡房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一朝赴戎,终身为国,不负人民,不忘初心。”这是退役军人杨兵一直镌刻在心里永不褪色的共产党员本色。
每一次坚守,都有人负重前行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了全国之际,杨兵主动请战参加疫情防控工作,并带领卡房镇83名退役军人,组成“抗击疫情小分队”,主动协助卫生部门,分片区走访排查村上重点人员,逐组逐户张贴防疫资料。他背着消毒喷雾器走村串巷,为村民家中喷洒消毒液,一家一户不落下,一角一落不遗漏。一天下来,脚都磨出了老茧,有时候痛风病发,脚都肿成了一个大馒头,他还仍然坚持在一线工作。他还带领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志愿者们坚守岗位,风雨交加坚守在交通路口,奋战在入户宣传、疫情摸排、卡点值班、劝阻聚集、整治经营等疫情防控工作最前线。杨兵和他的退役军人队伍也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个退役军人的的责任和担当。
每一次前行,都有人不断创新
做好退役军人服务工作是退役军人服务站的重中之重。杨兵考虑到站内工作人员少,工作体量大,为把这项工作做好,他提出“把全镇退役军人按片区划分为7个网格,每个网格推选出1名班长,作为政府和退役军人之间的桥梁”之策。在他的努力下,7位班长及时传达,互通退役军人服务工作,“桥梁班长”应运而生。形成了由镇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退役军人服务站牵头、各班长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
“我们天天同退役军人打交道,如果不帮助退役军人解决具体问题,老百姓会戳我们的脊梁骨。”杨兵说。在工作中,各片区退役军人情况得到有效汇聚,服务站及时帮助到那些家庭困难、患大病等重点优抚对象切实为他们解决了实际困难,切实打通退役军人政策落实和服务保障的“最后一公里”。
每一个举动,都是印刻在军人心中温暖的港湾
自担任站长以来,杨兵主动争取、积极落实,把退役军人服务站打造成为功能齐全、设施完备、氛围温馨的“退役军人之家”。他还帮助其退役军人找寻适合的工作岗位,主动接洽了红河州善爱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与该公司达成共识、紧密合作,对烈士子女、病故家属、伤残军人子女、在乡复员军人子女等工作问题给予优先安排,通过劳务输出,形成就业扶贫。至今已提供就业岗位560个,输送外出务工人员300余人,解决50名退役军人及家属就业问题。
2020年11月,卡房镇退役军人服务站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与郑州旭昶科技教育有限公司合作,帮助卡房镇留守卡房务农,无法外出务工的退役军人引进电商助力农产品销售,使大批量应季农产品得到有效销售。截止2021年2月,卡房镇退役军人在该平台销售椪柑总销量为15万斤,芋头总销量为18万斤,土豆总销量为5万斤,小黄姜总销量为 8万斤,有效提高当地经济带动,提升自主创业认知,解决当地退役军人就业率。
此外,卡房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还采取租聘、招商引资、资源整合等多种方式创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基地。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等。经过市场调查,发现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市场空缺,认识到卡房镇拥有夏季菌菇品质好,冬季持续出菇等优势,2023年3月由7名老班长成立满山红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林下食用菌种植。致力打造卡房镇林下食用菌种植。以政府牵头、企业投资+保底回收、合作社+村委会管理、推广,农户种植的模式增强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效益,促进村民快速增收。
不负时代,用青春传承中国军魂,不负人民,用血汗铸炼中国军魂。杨兵,真正诠释了何为“老兵仁心”。四季轮回,杨兵初心不改,带着对卡房退役军人的战友感情,带着责任,一直稳步前行在奋发有为的路上。(个旧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