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长征精神  担当时代使命 奋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退役军人工作新篇章
2024-10-24 14:23:32      来源:楚雄州退役军人事务局

近段时间,《绝地重生》这部红色电影在云南大地热度不减。电影讲述的是1935年红军长征面临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行至云南扎西召开了命运转折性的扎西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重新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军事领导权,在毛主席的正确英明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战士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从而完成了绝地重生命运改变的故事。观看完电影后,大家都被电影的情节所感动、人物所震撼、精神所激励,为我们党的光辉历史而自豪、为作为一名云南人而骄傲。

追忆往昔,回顾历史。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旗帜,逐步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全国许多地方建立了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蓬勃发展。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及其他革命根据地接连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企图消灭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开展了英勇的反“围剿”斗争。1931年9月起,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并步步进逼,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向全国发出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的号召,并表示愿意同其他武装部队“共同对日作战”。但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一再妥协退让,同时却调动大批军队,继续对红军和各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军事“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指挥和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斗争的重大胜利。1933年9月,国民党当局以5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1934年10月中旬,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并实现北上抗日的目的。继中央红军之后,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奉命从鄂豫皖转移,以建立新的根据地。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了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的作战,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红二、红六军团(即后来的红二方面军)在粉碎敌人“围剿”后,于1935年11月主动撤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的长征,是中外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谋求解放和发展的凯歌。长征路上,面对着自然界种种艰难困苦,地方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他们都毅然挺了过去。那冰冷的空荡荡的十三根铁索,他们“飞”过去了;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他们翻过去了;那杳无人烟的草地,他们踏过去了。在整个长征的7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们一共爬过了18座崇山峻龄,渡过了24条湍急的河流,穿越了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大小小的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部队的包围,挺进和顺利通过了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红色大军,面对着30万武装精良的敌军,携带着数量庞大的辎重,在一个地球上最为险峻的地带迁回穿插,最终征服了二万五千里的艰难险阻。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史上伟大、壮观、神奇的一页,虽已过去了90年。但是,长征精神却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长征是中华民旅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纵观整个长征的过程,放弃湘西,转向贵州;舍弃川西,北上陕甘;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与探索和求实精神息息相关。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100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长征是充满着无私奉献精神的史诗。无论是难以自拔的沼泽,还是茫茫无际的草地;无论是铠皑白雪,还是飞机大炮;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饥饿干渴……红军将士都抱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小小的一个团体,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89年前的长征是这样,89年后的今天也是这样。作为一名服务退役军人的基层工作人员,不免感慨万千。党的十九大作出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的重大决定,这是退役军人工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党的二十大作出“要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和权益保障,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安排部署,为推进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好退役军人工作新篇章,就是需要我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大力弘扬长征精神,认清肩负的重大职责使命,把“不忘初心”作为正心修身的守则、干事创业的准则,忠诚信仰不动摇、奋发有为不懈怠,切实交出新长征路上的满分答卷。

第一,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弘扬长征精神,要体现在对党绝对忠诚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是建军之本、强军之魂。从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惨痛教训,到1927年8月起我们党先后组织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再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战略性转移,保存革命武装的有生力量,可以看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实践基础是长期的革命斗争经验。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承担着“退役军人管理保障”这一关系军队稳定和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职能,岗位特殊、责任重大,工作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我们必须做对党忠诚的卫士,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工作的第一位要求,必须坚决不动摇。作为管理服务退役军人的干部,更要向军人那样听党指挥,自觉强化理论武装,补理想信念之“钙”,壮政治可靠之“骨”,把牢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怀敬畏组织、敬畏权力的“初心”,强化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在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感情上信赖组织,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和纪律约束,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带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树好先锋令旗、当好马前士卒,在推进退役军人工作创新发展中彰显人生的价值,在勤勉敬业、无私奉献中体现忠诚可靠的党性立场。

第二,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弘扬长征精神,要体现在尊重退役军人特殊贡献上。战争年代,退役军人曾经在民族危难、国家存亡之际,挺身而出、南征北战、枪林弹雨、出生入死,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作出了卓越功勋,被誉为“最可爱的人”。长征途中,成千成万的红军将士牺牲在枪林弹雨的长征路上,长眠于铠皑雪山、茫茫草地上,长征中牺牲的营以上干部430多名,其中军以上干部就有方志敏、刘畴西、寻准洲、邓萍、吴焕先、曾中生、钱壮飞、罗南辉等10多名,他们用鲜血与生命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平时期,成千上万的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转岗不转志,在各行各业各领域、在各自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先进模范,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退役军人身上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往直前、舍生取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体现着顾全大局、珍惜荣誉、为国分忧的崇高思想境界;体现着大公无私、甘于奉献、一心为民的优秀品质。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榜样标杆,是需要我们悉心守护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我们必须充分尊重退役军人的特殊经历、特殊地位、特殊贡献,做到感情上亲近、内心上认同、行动上关爱,真正夯实全心全意为退役军人服务的思想基础,全力做好服务人民功臣这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

第三,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弘扬长征精神,要体现在回应退役军人美好生活向往上。岁月悠悠,转瞬已经80多年过去了。回想当年,我们仍然忘不掉那支衣衫槛楼、疲意不堪,依靠着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让全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坚定信念,走出雪山草地的军队身影,忘不掉他们吃草根、嚼树皮的模样。岁月静好,如你想象那般。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对退伍战士“准由红军公田内分配土地”。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七大把“加强优待抗属,抚恤伤亡,安置残废军人及退伍军人的工作”列入党的军事问题决议。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专门成立复员委员会,专职复员转业组织工作,给予人民功臣应有的安排和政治待遇。改革开放后,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对退役军人权益保障作了明确规定。步入新时代,宗旨不能变、初心不能改,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退役军人工作密切相关的人事、住房、医疗、税费、户籍等领域改革明显加快,退役军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我们要设身处地体会退役军人的难处,始终坚持以退役军人为中心,把退役军人当家人、把来信当家书、把退役军人的事情当家事,像关心亲人那样去关心退役军人的疾苦,刻不容缓地解决困难,把体恤之情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真正成为退役军人感情上的贴心人、呼声上的代言人、权益上的维护人。

第四,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弘扬长征精神,要体现在肩负事业发展的历史担当上。“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对红军长征中艰难困苦的真实写照,更是对红军战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牺牲、特别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当前,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不行的,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每一名退役军人事务员都要学习这种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用一种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聚焦基层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发展还不平衡、政策配套措施还不够具体有力、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还有难点堵点等制约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影响工作落实的基础性问题、退役军人普遍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求真务实相结合,加强研究攻关,大胆探索实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不断增强服务保障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着力实现工作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促进发展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在实干担当中出新出彩、在奋发有为中建功立业。

第五,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弘扬长征精神,要体现在清正廉洁的队伍形象上。严明的纪律是军队的命脉。在长征中,广大红军指战员传唱着一首《红军纪律歌》:“红军纪律最严明,出发宿营样样要记清:上门板,捆卧草,房屋扫干净,借物要送还,损坏要赔偿,解手找茅坑,不搜俘虏身。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个个要实行。”红军在长征中能杀出重围、征服千难万险,与广大红军指战员视纪律高于生命的观念和严守纪律绝不含糊的态度密不可分,正因为严明的纪律保障,红军战士在草地上探路义无反顾、在雪山上探险勇往直前,战争中有掩护牺牲、有突围就义;正因为严明的纪律保障,红军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犯群众一秋一毫,获得了人民群众真心的拥护和支持,在与自然的抗争和敌人的斗争中赢得了最终的胜利。构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不是最终的胜利,要为退役军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我们学习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事业观,转化为担当作为、矢志奉献的强大力量,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切实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在讲规矩中强化政策制度的执行、在优作风中提升服务群众的效能、在守纪律中树立清正廉洁的形象。(楚雄州退役军人事务局供稿)

编辑:朱俊杰 责任编辑:曹月

广告热线:(0871)65364045  新闻热线:(0871)65390101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滇B2-2009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