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龙区移民人口历史背景
2023年,盘龙区现有在册移民人口数9500人,其中大中型水库移民5670人、松华坝水库一级保护区核心区移民3181人、金钟山水库移民649人。分布在鼓楼、龙泉、茨坝、青云、金辰、联盟、双龙、松华、滇源、阿子营10个街道。
(图为昆明市盘龙区松华坝水库)
(一)大中型水库移民
1、因昆明市主城区行政区划调整,2007年2月盘龙区从官渡区接收并核定4422名大中型水库移民,该批移民在移交我区前,已由官渡区完成移民身份核定。
2、2009年7月增至5530人。根据云南省移民开发局《关于下达2007年度云南省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数指标的通知》(云移扶〔2009〕13号)和昆明市移民开发局《关于下达2007年度昆明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数指标的通知》(昆移通〔2009〕16号),核定盘龙区漏登补登增加移民人数1108人。
3、2011年增加至5663人。2011年因嵩明县滇源街道、阿子营街道由我区托管,原由嵩明县管理的133人划入盘龙区管理,总人数增加到5663人。
4、2016年1月增至5670人。根据《关于下达2015年新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的通知》(昆财农(2015)264号)文件精神,由省内其他地区搬迁至盘龙区7位移民纳入我区管理,总人数增加为5670人。
(二)松华坝水库一级保护区核心区移民
2011年后扶直补人口数为3181人。根据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昆明市松华坝水源保护区一级区移民搬迁安置规划报告》的批复、《昆明市盘龙区人民政府关于松华坝水库一级保护区核心区移民搬迁的通告》,实施松华坝水库一级保护区核心区移民搬迁,移民集中安置在茨坝街道。
(三)金钟山水库移民
清水海引水工程金钟山水库移民是由嵩明县于2007年4月实施,于2010年完成。金钟山水库移民全部集中安置在滇源街道,共计649人。
二、移民搬迁后出现的难点痛点
(一)现有移民历史台账资料不全。盘龙区滇源街道原属于嵩明县,松华街道属于原官渡区,区划调整到我区后,移民随之移交我区。在化解“1992年松华坝水库加固扩建就地安置622人移民群体”历史遗留问题过程中,需查询历史低保领取情况,经对接官渡区、嵩明县行业主管部门,因人员变动、机构改革等原因,均未能提供有效历史台账。
(二)移民人口多维稳压力大。截至目前,盘龙区在册移民9500人,移民历史遗留问题多,数据信息量大,甚至涉及其他区县,其中以“1992年松华坝水库加固扩建就地安置移民群体622人”“2011年德惠小区1670套安置房产权证办理诉求移民群体3181人”最难化解,该群体曾多次到上级部门群访、闹访,移民维稳压力大,解决移民诉求推进缓慢。
(三)移民机构编制不健全。盘龙区作为省、市移民人口大区,移民人口基数大、移民种类多,移民管理扶持担子重,2022年拨付移民后扶各类资金4750多万元。目前,全区移民工作、黄石岩水库日常工作只能加挂在水务局规计科,由于没有健全组织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编制,全区移民工作存在“小马拉大车”,移民后扶资金监管有风险,移民管理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四)移民就业、创业本领和意识有待提高。盘龙区水库移民分布存在主城区、水源保护区相对集中的特点,存在搬迁移民生产就业技能不适用城市发展需要的矛盾,移民群众迫切需要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融入城区生活。以2011年因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核心区从松华街道三家社区搬迁至德惠小区的1609人为例,自搬迁到主城区后,各年龄阶段移民人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城区生活环境问题,中年群体自身具备的务农和养殖技能与城区城市发展和禁止散养畜禽的规定相悖;青壮年群体对城市人力市场用工条件缺乏整体科学认知,存在“会什么就做什么的”的思想,截至目前仍未完全适应“持证就业”的招聘环境,没有充分利用移民后扶职业技能培训机会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创业本领,绝大部分只能从事建筑工地体力劳动,收入有限,生活困难。
(图为大中型水库移民技能培训)
三、意见建议
一是加强工作对接,积极与官渡区、嵩明县相关部门对接,尽可能多地收集区划调整前的移民台账资料。二是改进工作思路,向省内、外移民搬迁安置地区学习优秀的工作经验,高效推进移民工作。三是申请成立盘龙区移民搬迁安置办,进一步健全盘龙区移民监管组织机构,不断强化移民后扶能力和水平。四是强化移民集中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搬迁移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五是紧抓动态管理,进一步抓实移民生活补助资金的兑付,确保补助资金及时、足额、精准发放。六是坚持贯彻“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理念,持续开展移民就业技能培训工作,持续开展好移民职业技能培训,拓宽移民收入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