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上的亮点之一,在于那些默默无闻志愿者的表现。闭幕式上专门向志愿者颁发纪念品和致意,与此有关。
1.8万名志愿者,完成的不仅是服务性职责,从传播学意义上来看,他们更是具有宝贵的“媒介”意义。
麦克卢汉早就指出要宽泛地理解媒介,而处于不同历史文化条件下的人,当然要被纳入媒介的范畴。接触到某个时代的某种人,哪怕不用开口也会了解到他所携带的种种信息。
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多数都并不发声,他们的行为性传播,至少传递和诠释了四个方面的价值,即信息价值、情感价值、伦理价值和意志力价值。
“冰雪中,立在那儿就是信息明示。”有了这句简洁的话,不用再过多解释志愿者的信息价值了。而“志愿者的微笑令人格外温暖”,这个世界各地运动员普遍的评价把“情感”价值具体化了,任何平面或电子媒介都无法取代。至于伦理价值,国际奥委会认为,全体中国人民“你们给了和平一个机会”,特别是志愿者,不论你来自哪里,不论政治上有什么纷争,同样热情地以礼相待,把“和”的伦理应用到了冬奥会的每一个角落,在这个寒冬中营造了一个世界大同的微缩场景。
单个媒介并不是媒介意义的全部,就像单台电脑与云计算阵列不能等同。北京冬奥会上1.8万名志愿者活生生的信息体现,汇聚成了一种强大的意志力价值,它使人贴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当下的中国、什么是当下的中国人面貌,以及什么是中国对世界的意志与态度。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物化的媒介当然十分重要,甚至人工智能愈来愈造成取代很多传统媒介之势。可是,通过这次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的实践,可以欣慰地感知到,人作为双重价值的载体,既是信息接受者又是承载信息的媒介,其独特价值永远也不会被淹没。在冬奥会这类特殊的场合,人作为媒介的价值更是任何其他媒介所不能取代的。
从这个意义上延伸进一步想到,麦克卢汉把媒介按所载信息是否容易理解,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那可以肯定地说,人作为热媒介的价值永远有待发掘,就像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所发挥的媒介作用那样。
在一个复杂的传播场域之中,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明晰的传播意向是在诸多信号中起到稳流作用的。这次北京冬奥会把“一起向未来”作为办会主旨,因此志愿者心目中无时无刻不在努力体现其意义,而具体化到作为媒介的人的行为上,化入了中国人特有的周到、礼貌、细致、客气和朴实,这些分散的看起来属于弱信号的信息,却在信息接受者身上得到了汇集与聚焦,形成了生动的中国印象。
经过北京冬奥会的举办,蓦然回首,国人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其中,就媒介和传播而言,有一个收获是明显的,那就是物质的媒介发展无止境,人的媒介价值发展同样无止境。(江作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