甸尾村民委员会天生桥村小组隶属于九乡彝族回族乡,距集镇3公里,距县城42公里,交通便利。天生桥村小组一直过着传统农业的生活,主要经济来源是靠种植玉米和烤烟,经济不算富裕。因村小组山清水秀,环境得天独厚,每年吸引昆明及宜良县周边散客10000多人前来露营、烧烤。村集体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借力发展旅游,让全村人都受益,共同增收致富。在乡党委政府指导下,甸尾村委会积极申报壮大村集体项目之天生桥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了游步道、烧烤区、露营区,调动了全村人共同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探索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村民自主发展、治理的参与性,增强利益的相关性,让集体经济在公共利益的驱动作用成为乡村治理的关键点。天生桥乡村旅游项目建成后,成立了合作社,村委会把该项目转租给合作社经营,全村13户全部都参与到合作社,全民都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治理中来。
项目计划投资50万元,建立“双评分一挂钩多促进”的乡村治理模式。双评分即合作社员工评分榜和村小组户评分榜。在合作社设置员工(即村民)评分榜,由合作社管理层根据员工工作表现、时长、态度及顾客反馈评分。在村小组设置以户为单位的评分榜,由全体村民根据各家各户在乡风文明、各家户内及门前卫生情况、庭院美化、邻里友爱等方面进行评分。两个评分榜评分频率均为每月一次。一挂钩即合作社综合两方评分结果,与每月发放的报酬挂钩,进一步完善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利益的相关性。多促进即提升村民自主参与本村发展及治理的参与能力,在收入得到增加的同时,美化村内环境,促进乡风文明,邻里友爱。提升生产生活质量,增加获得感和幸福感。
项目实施总体目标,以村民经济富裕和生活环境提升的共同需求为目标,建立“双评分一挂钩多促进”的乡村治理模式,促进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引导合作社和村小组共同治理好天生桥村小组,提升村民参与能力,有效盘活、整合村集体资源和闲置房屋,共同发展致富,改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