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 记者段佳琪 6月12日至6月14日,作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参与者,我与同事们一起探寻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通过劳动力转移就业、产业带动、公路建设、土地流转等举措走出的脱贫攻坚新路子,并先后刊发6篇直播稿件。
作为一名长期和禄劝县打交道的记者,在这4年时间里,应该说是和禄劝人民们共同见证了脱贫攻坚路上的不易和成绩。
此次采访活动,在三天的时间里,我们一头扎进禄劝县,扎进汤朗乡、乌蒙乡基噜村委会、转龙镇、九龙镇,希望通过地毯式采访,写出别人眼中看不到的禄劝县,找到这个昆明市面积第一大县脱贫道路上发展轨迹的密码。解决县内贫困残疾人就业需求的“扶贫车间”、汤朗乡的高粱酒生产基地、村民梦想中的“最后八公里”等小故事就是在一天天深入细致的采访中被挖掘出来的。
几天下来,我们奔波在山间公路及周边村子,采访笔记每人都是厚厚一本,白天认真采访,晚上热烈讨论。围绕劳动力转移就业、产业带动、公路建设、土地流转等素材,反复打磨,采写了多篇报道,努力追求思想、温度和品质。其中,6篇直播帖实时记录了采访过程,为读者呈现了互动性高、身临其境的采访现场,第一时间让读者感受到禄劝脱贫路上的困难和成绩,以及禄劝县全县人民脱贫的精神面貌和脱贫决心,同时也看到多个暖心的帮扶项目。
其中,最让我记忆犹深的是在乌蒙乡基噜村发生的故事。为了找到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故事,经过4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基噜村。在经过短暂的交流后,中午1点,我们驱车进入乌蒙乡基噜村委会下基噜片区。
通往下基噜片区的挂壁公路,是2018年9月才修通的。为了这条只有8公里长的乡村公路,扶贫工作人员和村干部吃足了苦头,可他们觉得值。我们通过对乌蒙乡党委书记张自文、安家村村支书安顺文,以及其他基层干部身上挖出了许多感人的细节和故事。
安顺文说,让他们感到最委屈的就是修建进村道路的经历。当时,村民不理解,村民的意见是,路要修,但地不能占。最危险的地方都修过来了,阻力却出在了修进村道路的时候。为了把路修进3个村小组,安支书和村民交流,沟通,甚至哭过好几次。直到现场说起这段经历和当时的困难时,如今56岁的这位老人再次哽咽并红了眼睛。“那段时间我们一进村就被辱骂,不占地怎么可能修路嘛。”
安顺文21岁就来到村里,至今已有35年,担任书记23年,对这里有独特的感情。他说,这条路应该是禄劝最难修的路,也是最后一条通车的公路,可以说是禄劝道路打通的“最后一公里”。
“修通这条路就是我最大的愿望。”采访结束后,这句话,一直在我们耳边回响。在这些基层干部身上,我们看到了党员干部们热血和激情,看到了责任与担当。
在路上心中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中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会有感动。每次在禄劝采访,也让我周身涌动着热血和激情:我是一名记者,采访现场就是我的战场,要不断历练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的宣传报道,提高工作能力,更好地履行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