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读书节了,各路朋友又要开始分享读书心得。最近几年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读过那么多书,真正对我们带来深远影响的有几本,难道真的读的书越多越好吗?现在已是信息时代,选择那么多,诱惑也那么多,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读书?
每年的读书节,都会有一些“著名人物”或者“著名机构”列出很长的一串书单,少的有几十本,多则上百本,甚至更多,说读了就能怎样怎样。我不否认书单的合理性,也相信他们都读过那么多书,但对于现在的年轻一代来说,这么多书真的读得完吗?真的需要读那么多书吗?现在已是信息时代,碎片化、通俗化、视觉化已成为阅读的主流,传播方式已由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代替了纸质媒体,但不代表就不需要高雅的文化,电子产品就能够完全代替书本,关键是我们如何读的问题。只要观念正确,方法得当,再多的书也读得完,而且读得越多越好。
对于读书方法,现在社会上有两种我比较反感。
一种是“死读”的方法,这一派极端地认为,读经不需要理解,只要使劲读,“意思”早晚会明白,这种方法忽视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对于那些天赋比较高或者早熟的人来说适合,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生下来或者年纪轻轻就什么都明白,理解能力需要慢电车提高。对于古人而言,认字的时候就已过了文字学的关,每个字是怎么来的,有些什么意思基本已了然于胸,看文言文与看白话文没有什么区别,但现代人认字大多都是通过拼音,会读但不一定知道意思,而读经典,基本的理解还是要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义不是会翻译,讲得出表达了什么意思,而是背后暗合宇宙规律的文化哲理,并把领悟到的哲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些能用语言表达,有些不能。如果连基本的意思都不明白,别说读一百遍,即使读一万遍意思也明白不了,不但浪费时间,还会让读者心生厌倦,反感至极。
另一种是“死背”的方法。这种方法相信很多人都亲身经历过,学校有的老师就让学生“死背”,尤其是文史地和英语,理由很简单,小时候背得的东西,一辈子都记得。可我们长大后发现,花了那么多时候背下来的东西,能记住的只有自己喜欢的那些,而其他当时背的无论多好,现在都丢到九霄云外去了,这正印了孔老夫子那句话:“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所以,“死背”并不可取,读书还是要读自己喜欢的,或者读之前先让自己喜欢上这门学问。
现今的社会节奏比较快,或许你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那么多的书,但没关系,方法得当你照样可以读,而且读得比那种只“略知大意”的方法来得更快,更多,更好。
首先,我们不能选择性回避信息时代,反而要积极去适应。过去,要查阅一个数据,或者一句话,可能要去图书馆翻山倒海才能够找到,现在只用把要找的关键词输入搜索引擎,几秒钟就可以查到;要讨论一个话题,在网上发布出来,感兴趣的网友自然就会来发表意见建议。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便利,但海量信息也为不少人带来了困绕,存在手机和电脑硬盘上的东西越来越多,看过的却寥寥无几,为何会这样?就是因为选择太多,更新的太快,没来得及看就被新的代替了,最后造成的自然是新的旧的都没看成。
那是不是不断更新的知识就没用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关键是我们要找到这些知识的根在哪。读书不在多,而在精,要有自己的判断。比如,喜欢研究中国文化的,可以回归到传统经典的学习上,万变不离其踪,无论后人如何发挥,都要以这些经典为基础。当然,不用把四书五经每本都搞通,只要通其中一两本就行。比如《易经》,自古以来无论是文化学者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喜欢一探究竟。但并不是所有挂着《易经》头衔的知识都与《易经》有关,有的专家只是挂一下,或是用别人做好的二手知识,自己可能连原著都没看过。如果你认真研究过原著,哪些是正统的知识,哪些是歪门邪道,哪些东西值得一看,哪些不值得看,你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样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也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况且,那么难的经典你都能看懂,看现代文不就成了“小菜一碟”了?
总而言之,读书,不一定有什么目的,我们或许只是为了提高一下个人生命的厚度或者生活的品质,让自己不那么肤浅,不那么浮躁,安安静静地做好自己。在轻松阅读浅显易懂的网络作品的同时,也多读一些经典,读一些原著,一本一本的读,一遍读不懂就多读几遍,一直读到在一定时期内没办法提高了再换一本,在精的基础上再博,从而学会深度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慢慢来! (彩龙社区 袁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