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消逝,会人为造成地方文化传承的断裂,导致我们以及子孙后代寻根无着
近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建设“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保护古村落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方式,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路径。
民族文化的皈依或许难以触摸,但它深入血液,是我们灵魂深处的韵律。只有内心怀着人文精神、肩上担着历史责任的人,才能够担当家庭与社会赋予的使命。承载着人文历史的传统村落就具有这种价值,它们对培养中华民族的文化格调、文化品位,发挥了润物无声的作用。
截至目前,云南省共向国家登记上报传统村落1371个,其中294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居全国之首。然而,数量优势的背后却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现实矛盾。现代文化的冲击、自然灾害的摧残、保护不力的影响,让一些传统村落岌岌可危。我省古村落的保护现状,其实也是整个中国古村落文化保护现状的缩影。有数据表明,过去10年,中国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速度之快令人咂舌,其中有多少是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的传统村落,已无从知晓。
从自然规律看,谁也无法阻挡物换星移、沧海桑田,传统村落的消逝似乎无法避免。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村落肯定会遭受外力破坏,体貌必然会发生改变,这是城市化、现代化的冲刷所致,亦是现代人急功近利、忽略与抛弃传统文化的结果。传统村落消逝,会人为造成地方文化传承的断裂,导致我们以及子孙后代寻根无着。
冯骥才先生说:“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现在,延续城镇历史文脉已经形成共识,我们也要尽快从各个层面落实对传统村落的抢救保护工作。在尽快做好信息采集、建立完善档案资料基础上,切实处理好发展现代经济与保护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大投入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另一方面城镇化建设要与蕴含传统文化价值的“历史地标”保持必要距离,避免传统文化被现代文明侵蚀与吞没。(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