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昆明蓝”再度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2024年,昆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7%,首次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一。而在全省范围内,2024年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多年超98%,细颗粒物浓度下降至每立方米20.5微克,空气质量多年稳居全国前列。这一片片澄澈蓝天,是云南在生态文明建设征程中交出的亮丽答卷,彰显出生态环境“含金量”与发展“含绿量”的深度融合。
云南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与独特的地理位置,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滇池对城市微气候的调节,以及高森林覆盖率等天然优势,为良好空气质量奠定了基础。但这份“蓝天成绩单”绝非天赐,背后是云南久久为功、铁腕治污的坚定决心与扎实行动。
在政策层面,云南高度重视空气质量改善,构建起完备的制度体系。从《云南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到《云南省深入打好污染天气、臭氧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出台,为蓝天保卫战提供了有力制度支撑,明确了治理方向与重点任务,确保各项治污举措有章可循、有序推进。
源头治理上,云南精准发力,全力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完成率达标,焦化企业化产区域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稳步推进,对3000余家重点企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突出问题排查整治且整改率超90%。同时,加强移动源排放监管,搭建“新车查验—定期尾气检测—遥感监测(黑烟车抓拍)—柴油货车车载诊断(OBD)远程监控—检测维修—监督检查”的全过程管控平台,借助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监管,有效减少移动源尾气对空气的污染。
面对复杂多变的大气污染形势,云南创新治理手段,开展“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每日调度气象条件,及时推送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信息,运用卫星遥感、雷达扫描、地面走航等技术,精准捕捉污染源头,提升攻坚科学性。在统筹调度上,召开全省空气质量形势分析会,印发“周调度”信息,开展现场调研与帮扶,指导各地完善治污措施,形成全省“一盘棋”治污格局。
良好的空气质量不仅是生态环境优良的直观体现,更是云南发展的宝贵财富。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环境已成为云南旅居的鲜明标识与亮丽生态名片,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与人才。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旅游、康养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带动就业与地方经济增长,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这正是生态环境“含金量”的生动诠释。同时,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也为云南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内在动力,促使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升级,进一步提升发展“含绿量”,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展望未来,云南仍需持续发力。省生态环境厅已明确2025年工作方向,将继续落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强建筑施工工地扬尘与柴油货车治理。持续深化蓝天保卫战,巩固现有成果,向着更优空气质量目标迈进,以蓝天为底色,继续书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篇章,让彩云之南的生态魅力在蓝天映衬下越发迷人,让生态福祉惠及更多百姓。(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李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