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为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芒市文联推出“时光里的芒市”专栏,旨在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吹响文艺号角,凝聚奋进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充分反映德宏芒市取得的辉煌成就。本期推出《刀尖上的民族精神——景颇刀魂》。
刀尖上的民族精神——景颇刀魂
夜里,凉风轻袭,皎洁的月光洒在朦胧的群山,洒在高大繁茂的古榕树,洒在目瑙纵歌场中央耸立着的目瑙示栋双刀上,双刀闪闪发亮,反射的强光照亮了整个景颇山,映照出一个民族与刀生死相依的历史和命运。
犹记得儿时,父亲钟爱一把祖辈流传下来的长刀,他总叮嘱孩子们不许碰触,且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拿出来小心翼翼地擦拭一番,只有在这个时刻,我们才有幸一睹这把刀的真容。“宝刀”长八十厘米左右,上宽下窄,没有刀尖,刀虽有几个缺口,但锋利无比,刀面仍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以前,父亲每次出门干活或进山狩猎,都要背上一把景颇长刀,犹如一名奔赴战场的“武士”,在过去,这样的“武装”方式,曾是每一名成年景颇男子的“标配”。
对于常人而言,一把刀是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用具,并没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而在景颇族繁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把长刀远远超出它本身的内涵与功用,成为一种极为特殊的存在,它嵌入灵魂深处,与信仰相连,它涵养民族性格,铸就民族精神。景颇族谚语有言:“景颇山上的路是长刀砍开的,赤脚踩亮的”“男子不会耍长刀,他就很难出远门”。由此可以想见,刀在景颇族社会的重要意义。
据考证,景颇族先民源于青藏高原古代氐羌人,经历漫长的迁徙历程,最终迁居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及缅甸克钦邦等地区,创造了波澜壮阔、百折不挠的迁徙历史,其中,景颇长刀功不可没,从某种程度而言,这条迂回千万里、跨越中国西南大江大河、险峻高山峡谷的迁徙之路正是借助景颇长刀一路披荆斩棘开辟而成。在与大自然、猛禽野兽及敌人斗争的历史过程中,景颇族将刀的功用和价值发挥到了极致,刀文化渗透到景颇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刀不仅是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也是族人开疆扩土、守卫家园的战斗利器,同时也是婚嫁的必备礼品之一,更是举行祭祀仪式必不可少的用具。锋利无比的长刀开辟了绵延至今的民族发展之路,锋芒毕露的长刀铸就了景颇族男人骁勇威猛、刚强坚韧、不畏艰难险阻的民族性格。
过去,景颇族男子无论到哪里,始终刀不离身,人在刀在,人亡刀随,景颇族男子即便亡故,仍将刀作为随葬品一起入葬。在长期的战斗实践过程中,景颇族还发展出了用于搏斗的三刀半、五步刀法、八步刀法、九步刀法等精湛刀术。景颇族将长刀作为反抗侵略、保卫家园的武器,在近代历史上为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进行了英勇无畏的斗争,马嘉理抗英事件、景颇族山官早乐东率众粉碎英国侵占中国领土的企图等历史,无一不是在证明景颇族捍卫国家利益的坚强决心。
如今,随着城镇化和民族融合进程的加快,景颇长刀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除了在景颇族聚居的广大农村仍发挥着生活用具和婚嫁礼品的作用之外,绝大部分时间里,长刀只作为景颇族家居饰品或景颇男子节庆舞蹈用具。当刀光剑影的时代离我们远去之时,景颇长刀的神猛威力唯有从艺术化的刀舞中窥见一斑,从变幻的步伐、急速飞舞的长刀、刚柔并济的刀法中,我们还能依稀看到刀耕火种时代景颇男人手持长刀劈山开路、勇搏猛兽、英勇战斗的雄伟身姿。
景颇长刀闪闪,可与目瑙示栋上的日月同辉,双刀发出嚯嚯威鸣之声,仿佛要刺破这高高的夜空。独自一人漫步于夜下的西山乡目瑙纵歌民族文化园,思绪随着流动的月光飘飞,不禁感慨万千,发出民族从何而来,应往何处去的疑思。时代激荡、时光消逝,我们遗失了太多、太多珍贵的东西,唯有思想可以穿越时空的枷锁,到达智慧开启的灵光乍现时刻,唯有精神可以超越个体的生命极限,绵延不绝,代代相传。我想,每一名景颇族儿女都不应忘记长刀开辟山河的历史,更不能忘记长刀铸就的骁勇果敢、坚韧不屈的精神。传承和提振“长刀”精神,为创造美好新生活而开展不屈不挠的斗争,从而开辟新时代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幸福之路,势在必行。
作者简介
李格桑,女,景颇族,云南芒市人,云南省德宏州芒市西山乡在职公务员。喜欢阅读和文学创作。(芒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李格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