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祭祀。
森林防火。
便民服务。
骑警巡逻。
节地生态葬。
代客祭扫。
绿色出行。
又见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清明时。
作为春日里的节气,清明节因为“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许多人在这一天选择踏青游玩、亲近自然,感受万物吐故纳新的力量。这一天,也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祭祀节日,人们纪念先人、慎终追远。
今年清明,昆明市在祭扫服务与文明新风的推动上呈现出诸多亮点。自3月22日进入清明祭扫高峰期以来,市殡葬协会各会员单位积极响应上级民政部门相关要求,全方位落实群众祭扫服务保障工作,对各类风险隐患防范化解毫不松懈,让祭扫安全、文明、有序。
为给市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验,市殡协各会员单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设服务窗口、延长服务时间、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手段,从细节处提升服务质量。
同时,为方便市民出行,增设公交专线、增加临时停车位。此外,还联合消防、公安、卫健等多部门开展森林防火、食品安全等专项检查,在墓园内强化火源管控、交通卡口疏导及应急医疗点设置。墓园负责同志主动带班、值班值守,实时监测和调度祭扫工作,与各部门密切联动、共享信息,全力保障市民祭扫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昆明市民的祭扫方式正逐渐向更文明、更生态转变。越来越多在外地工作的人选择通过网络“云祭祀”等绿色方式追思先人,形成文明清新的祭祀新风尚。市民刘先生表示,云祭祀并不代表抛弃传统,清明节的意义在于发自内心地去缅怀亲人、先人,无论是现场祭祀还是网上祭祀,其实并无太大差别。此外,“代客祭祀”服务也受到不少市民青睐,工作人员代家属擦拭墓碑、献上鲜花,并全程录像发送给家属,传递着深深的思念。
随着“节地生态葬”的推行,树葬、花葬、壁葬、草坪葬等新型葬式被越来越多市民选择,让逝者与芳草为伴,回归自然。墓园开展的“鲜花换纸钱”“挂思念丝带”“写祈福卡片”等活动也广受市民欢迎,大家亲手写下祝福、制作香囊,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与敬意。
这个清明节,人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文明祭扫的理念,在传承传统的同时,让清明更“清明”,成为春日里一道温暖而美好的风景。(昆明日报 记者孙莹 通讯员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