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成立40年来,聚焦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发展基础更加坚实,谱写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
走进沙河乡允俸社区景亢居民小组
家家户户的小洋楼错落有致
宽阔平坦的入户路纵横交错
农家庭院绿树成荫
村容村貌整洁靓丽
回想四十年前的贫困生活,经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景亢组组长刀明华感慨万千:“我们景亢村40年以前,日子过得很艰难,双江坝最平的村寨就是景亢,一到下雨天,路面全部都是泥巴,要摆放砖块在路上才能走。40年来,我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景亢被国家评为AAA级景区以来,村民吃上了旅游饭,现在我们的小吃店和饭店有20家至30家,我们景亢的人民越来越富了。现在我们重新规划,把每家每户的小吃搬进村子里,村民只要在家门口、庭院就可以做生意了。希望来到我们村的游客都能够到村民家中品尝景亢的特色小吃。”
景亢是一个傣族聚居村寨,共有100户442人。2019年11月,景亢傣族风情村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后,越来越多人的游客走进景亢,带动了景亢组的快速发展。2024年,景亢组经济总收入达1058.67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3986元。
刀明华介绍:“目前,景亢有旅居客栈1户,餐饮企业12户,咖啡馆、酒吧3户,傣族竹艺传习馆1户,少数民族茶馆3户,特色农产品销售点2户,傣族纯手工红糖制作工坊1户,2024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收入达500万元。”
景亢组的喜人变迁
是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成立四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40年来,双江的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的土坯房和砖木结构房到如今的小洋楼和高楼大厦;从过去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全面小康,双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1985年的1851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94.46亿元,是1985年的510倍。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呈现“爬坡过坎、稳中提质”的长期向好态势,总量以年均17.4%的速度稳步增长,经济发展朝着高质量方向稳步迈进。40年来,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超过435倍,年均增幅达到16.9%,全县经济综合实力逐步增强。
市民刘保华感慨道:“双江40年来,可以说是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不论是作为家庭来讲,还是作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来讲都是大踏步的进步,农民有了自己的拖拉机、小汽车,城市居民也能够安居乐业,家庭面貌、经济收入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40年来,双江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一产、二产、三产比例由1985年的54.1:4.99:40.94调整为2024年的26.3:29.0:44.7。
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董元海表示:“通过持续做优做强茶产业,以重大项目为引擎,聚力攻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产业培育、生态治理、数字创新、文旅融合与公共服务七大领域,构建全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了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动了就业和创业。扎实开展企业培育,扎实抓好促消费,电商物流持续发展,工业商贸发展取得新成效,环城南路实现全线通车,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建成城市中心公园、体育公园,启动建设木荷公园,城镇品质提升取得新成效,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巩固提升,兜牢兜细民生底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不断深化改革、优化环境、激发活力,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奋力开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董元海说。
40年春华秋实,双江大地的经济发展如同小黑江奔涌不息,以跃动的数据曲线勾勒出跨越式增长轨迹,以普惠的政策甘霖滋养城乡沃土,这片承载着24个民族的热土始终澎湃着砥砺奋进的浪潮,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