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2025-04-01 20:18:30      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

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推动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2025年3月22日)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部署要求,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与高质量充分就业互促共进,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目标

把县域经济作为发展壮大“三大经济”的重要载体,按照因地制宜、产业支撑、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强县富民的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富民为目的,分类引导县域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县域经济整体提升。到203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亿元的县(市)达到15个,200亿—500亿元的县(市)达到40个。全省年度城镇新增就业不低于50万人,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聚焦特色优势做强产业

(一)培育一批农业强县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行绿色循环种养模式,推广“烟叶+玉米、豆类”、“水稻+油菜、豆类”、“水稻+鱼、虾”、“果+豆”等套作轮作。实施林下“小品种大产业”培育工程,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探索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回收处理。推进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增效。深化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鼓励农业经营主体认证(登记、注册)“三品一标”。全面推行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一批现代设施育苗(秧)中心、露地种植作物水肥一体化喷滴灌等节水农业设施,以蔬菜、小浆果等种植为主的标准化高端大棚设施,农机熟化定型和推广应用基地。推进规模养殖场设施化改造升级,发展生态健康现代设施渔业。落实和完善设施农业用地支持政策。探索设施农业多元投入机制。

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支持建设企业实验室和企科创新联合体,加强种质资源鉴定利用。鼓励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开展科技帮扶服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申报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差异化开发产品服务,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持续举办“云品出滇”系列推介活动。

大力发展共享农业。推进服务共享,因地制宜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农业生产社会化托管服务。推进资源共享,引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主体加强合作。推进利益共享,持续挖掘推广“334”、“622”等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模式。推进就业共享,搭建共享用工平台,强化“季节性”有组织劳务输出。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

(二)培育一批工业大县

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畅通落后和低端低效产能退出渠道。促进硅光伏产业提质升级,推动绿色铝、新能源电池等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做专做精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打造稀贵及有色金属新材料、光电子微电子新材料及化工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广“以人兴业”、“以产扩岗”、“筑巢引企”等模式,鼓励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县(市)结合实际,吸引纺织、五金、家具、特色食品、消费品等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到当地投资兴业,打造外向型日用消费品出口加工基地。

因地制宜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县(市)谋划氢能项目,研发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开展电化学储能、氢储能和“光储充”多元化试点。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建设智算中心,在医疗卫生、旅游、农业、教育等领域开展应用人工智能试点。

(三)培育一批文旅名县

加快旅游业态创新。依托特色资源,围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打造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遗产旅游、生物多样性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精品路线。推进“旅居云南”建设,支持旅居项目盘活闲置、存量房产资源,推动旅居业与房地产业互促发展。推进旅游与节庆、演艺、研学等融合发展。

加强品牌宣传推广。提炼地方特色文化,加强与媒体交流合作,构建“央媒+地方媒体+文旅企业”联动、线上线下一体推广的品牌传播矩阵。围绕“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主题IP,创新开展“大家系列”5个专项活动,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交流合作,高质量办好文化和旅游推介活动。

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开展文化和旅游经营主体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加强旅游业多部门联合执法。常态化实施为游客服务“10件实事”,组织化开展文旅志愿服务。抓好文旅人才培养,提升文旅从业人员服务水平。

(四)培育一批口岸强县

发展落地加工。制定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产业发展指引,出台落地加工企业管理、监管作业流程等配套措施,规范互市贸易操作,推动“百企入边”。制定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政策措施,支持边境县(市)落地加工企业购置生产设备、建设改造租用厂房。

提升通关效能。加快智慧口岸建设。推进边民互市贸易海关监管作业场所与其他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场地)“两场合一”、“多场合一”。持续优化边民互市贸易口岸通关流程,对符合条件的商品,适用“委托申报”、“免到场查验”等便利化措施,推广运用“运抵直通”通关模式。

增强市场活力。创新“边民互市+合作社(互助组)+落地加工企业”等多种发展模式,构建边民、村集体、合作社、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开展边民职业培训,提高边民就业能力。探索“互联网+边民互市”业务模式,“一站式”解决货源、订单、物流、申报等问题。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

三、促进就业创业扩容提质

(一)扩大县域就业容量

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促进财政、产业、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支持经营主体稳岗扩岗,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构建以“幸福里”社区为龙头,以零工市场、“家门口”公共就业服务站点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四位一体”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支持就业帮扶车间提档升级。鼓励多渠道灵活就业,支持灵活就业人员开办小微实体,增加非全日制就业机会。

(二)优化就业结构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科专业设置优化调整机制,将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办学资源配置、教育质量评估、招生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技能云南”行动,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实施。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重点产业链企业与职业(技工)院校共建特色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建立一批技能大师、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三)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返乡就业创业。深化省院、沪滇、粤滇等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多措并举引才入滇创业。探索“高原特色农业+创业”、“文旅康养+创业”、“绿美乡村+创业”等模式,建设一批创业街区、社区和村落。全面推广“云岭创业贷”,加大创业政策支持和服务力度。

四、统筹硬件软件补齐短板

(一)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推动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升级。统筹省级有关专项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建设与产业匹配的冷链物流设施、仓储及物流分拨配送中心。健全城镇、景区交通网络,通过市场化方式改造升级景区景点、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在口岸(重点通道)所在地合理布局建设边境贸易商品市场、商贸中心、边民互市场所。

推动市政设施提档升级。统筹规划和设计地上地下空间,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市政道路、公共停车场等建设。有序改造城市燃气、供排水等老化管道和设施。推进雨水管网和泵站、排涝通道、雨污分流及中水回用管网、污水处理厂、垃圾清运及垃圾焚烧设施等建设改造,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推进市政公共设施及建筑等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运营。

(二)优化县城公共服务供给

根据适龄儿童变化趋势科学调整幼儿园布局。支持教育基础较好的州(市)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五个一批”帮扶机制,培育更多优质县域高中。推进县级综合医院参照国家标准进行提质达标建设。开展县级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行动。遴选70个县级医疗机构建设具有Ⅰ级及以上水平的县级儿童急救点。结合服务人口和半径,整合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闲置国有房屋建设养老、托育机构。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清单,精准高效开展就业服务。

(三)提升县城建设品质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加强古遗址、历史建筑等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依托现有自然山水脉络,建设县城与周边山水空间联通的大生态廊道网络。保护利用特色传统民居,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县城建设,塑造县城特色风貌。

五、推进城乡融合深入发展

(一)构建城乡一体化空间体系

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完善以县城为枢纽、乡镇为节点、辐射带动乡村的城乡一体化空间格局。把县城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与周边城市和县城联动发展,强化县城连接城市、辐射乡村能力。发挥乡镇联城带村作用,加快中心集镇、重点镇建设,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升支撑县域发展、带动周边和服务乡村的能力。综合考虑村庄地理特点、人口规模、文化特色、人居环境等,加强耕地保护、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城乡功能互补。

(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以县域为整体,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护。推动县城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把邻近乡镇水电路网等项目纳入县城统一规划范围。贯通县城与乡镇的公路连接,改造建设一批乡镇商贸中心、农贸市场,推进城乡客货运服务一体化。完善乡村基础设施衔接配套,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乡村快递物流配送网点建设,畅通城乡产品流通。推动千兆光网和5G网络向乡村延伸覆盖。

(三)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配置

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逐渐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推进公共服务资源持续下沉,向乡镇覆盖。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实施银龄教师行动。提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质量,实施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提质建设,鼓励银龄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推进具备条件的乡镇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等养老机构拓展服务,建设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完善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向乡村推送优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服务资源。

(四)提升城乡一体化治理水平

以县城为重点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拓宽城镇落户渠道,持续巩固全省全面放开城镇地区户口迁移政策成果。完善由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居住证制度和户籍制度有机融合并轨。优化乡镇管理体制,探索赋予特大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加强集镇建设管理,整治、改善集镇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因村施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稳步推进农村卫生户厕和公厕改造建设,推进绿美乡村建设。

六、协同改革开放增强动力

(一)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进一步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优化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政府收入划分,完善转移支付体系。加大对履行特定功能县域的财政支持力度。健全招商引资决策和评价机制,优先招引就业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加快省级重点项目投产达效与促进就业精准对接。对经济发展优势地区给予重点项目土地计划指标倾斜支持。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积极稳妥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开展新增整县、整市承包地改革试点。推广颁发农村规模化流转土地经营权证改革试点经验。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农村乱占耕地建住宅专项整治试点。加快推进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依法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二)推进开放合作

强化区域合作。鼓励县(市)加强产业发展、区域招商横向合作。推进沪滇“16+16”园区合作共建,积极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成本敏感型产业转移。深入实施“云品入沪”、“云品出滇”工程和“百县百品”行动。动态监测并协调统筹企业间、县域间劳动力余缺调剂。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鼓励边境县(市)与境外毗邻地区依法依规务实推动工作制度协同、应急处置协调等合作。鼓励有意愿、有条件的县(市)通过正规途径派出劳务到境外务工。

各县(市)要扛牢主体责任,深入践行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抓工作“三部曲”,理清思路、定好目标、优化路径,推进工作落实落细,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各州(市)要统筹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健全激励机制,推动县(市)高质量发展。省级有关部门要分类分级加强工作指导和政策支持,定期监测分析评估,共同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编辑: 刘雄斌 责任编辑: 徐婷

广告热线:(0871)65364045  新闻热线:(0871)65390101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滇B2-2009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