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遗属郝蕴兰)
“父亲牺牲的时候我才4个月大,对他没有任何印象……”清明将至,苏州干休三所老干部遗孀、烈士遗属郝蕴兰注视着泛黄的烈士证明书,泪眼婆娑。她将掌心紧紧贴上去,仿佛触到了从未谋面的温度:“父亲,您走时我刚学会在襁褓里翻身,如今我鬓角也染了白霜,可记忆里始终缺了那声该唤您的‘爸爸’......”
“日本人欺人太甚,我要去打鬼子”
郝蕴兰的父亲郝锦山,1924年2月出生于南通如皋袁庄(今属南通如东),1941年参加革命,1943年4月牺牲,还不到20岁。
抗战期间,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南通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工作,这使日伪惊恐不安,频繁地进行“扫荡”。
无数热血青年或毅然从军抗击日军入侵,或艰难探索救国之路。目睹日军奸淫烧杀、抢掠财物,无恶不作,1941年,年仅17岁的郝锦山瞒着父母参加了革命。
“日本人来扫荡、清乡,家乡也遭了殃。”回忆到自己的父亲,郝蕴兰双眼已噙满泪水。“因为是家里独子,老来得子的爷爷奶奶原本不希望他去参军,他自己跑去了。爷爷还曾去部队叫他回家,他就是不回。”
参军后,郝锦山成了如皋县警卫团侦察班的战士,跟着部队反“扫荡”、反“清剿”、反“清乡”。
(郝锦山烈士墓)
在战斗中郝锦山迅速成长,后来担任侦察班班长,在如东时家桥一次战斗中带4个人执行侦查任务,被日伪军包围,他指挥战友突围撤退,顽强作战,自己却不幸牺牲……
“虽然是个女儿,也要让她好好读书”
“父亲牺牲时,我才4个月大。”郝蕴兰说,当时自己还在襁褓中,对父亲毫无印象。
唯一的一次父女相见,是在1943年1月。郝蕴兰听母亲讲,当时父亲行军恰好经过老家村口,家人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她,给父亲看了一面。
郝蕴兰眼含热泪回忆,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跟着部队不能停下来的,也不能到家里去。”看到还未满月的女儿,父亲满眼宠爱,叮嘱家人,“虽然是个女儿,也要让她好好读书,以后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1943年,苏中的抗战还处于“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拉锯状态。日伪军时常组织反扑。与女儿相见3个月后,郝锦山壮烈牺牲,他和许多仁人志士、英雄儿女一样为民族独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郝蕴兰母亲)
“如果要孩子就留下,如果干革命就跟我们走”
父亲牺牲了,由于母亲也是做地下党工作,加上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年幼的郝蕴兰被寄养在老百姓家,就这样吃着百家饭长大。
“有一次,老百姓指着一个女的对我说,这是我妈妈,让我叫妈妈。”郝蕴兰回忆,面对眼前这个“陌生”女子,自己怎么也开不了口。
母亲俯下身紧紧抱着郝蕴兰,泪如雨下,抱了好久不愿松开。旁边一位同志看着时间不早,对郝蕴兰母亲说,你如果要孩子,就留下来;如果干革命,就跟我们走。
年幼的郝蕴兰当时还听不懂这些话,但她看到母亲一脸的不舍与泪水。当母亲转身离去时,她大喊了一声“妈妈”,妈妈回头看了她一眼,便离开了……
懂事以后,母亲才把过去的事讲给了郝蕴兰听。讲到动情处,母女俩相拥而泣。
新中国成立以后,郝蕴兰与母亲相依为命。读高中时有一次考试没考好,郝蕴兰对未来有些动摇,母亲把她叫到身边,讲述了她未满月时与父亲唯一一次见面时候的叮嘱——“虽然是个女儿,也要让她好好读书,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父亲虽然不在了,但是他的期望我能感受得到!”此后,郝蕴兰获得了无尽的动力,于1962年考取南京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
(郝蕴兰南京大学毕业证书)
“父亲,我没有辜负您的期望”
考上大学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但对彼时的郝蕴兰一家来说却是愁容满面。在接连卖掉家里的八仙桌、几棵树后勉强凑齐了路费。“到了南京大学,学校给了助学金,这才完成学业。”郝蕴兰说。
南京大学毕业后,郝蕴兰被分配到苏州。“回首过去,我有两个成绩引以为傲,也算完成了爸爸的遗愿。”在苏州市妇幼保健院工作期间,郝蕴兰在《放射免疫学杂志》发表了《RIA在优生方面的应用》论文,科普β-HCG放射免疫在早孕诊断中的作用,助力提升优生优育;在苏州市科委(现科技局)工作时,她负责技术贸易转化,即对接产学研工作。期间她与同事完成了关于“液体燃料灶具”的研究并于1991年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
回顾一生,郝蕴兰一直记得母亲的教诲——“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要自力更生。”
(郝锦山烈士证明书)
郝锦山烈士安葬在如东县袁庄镇孙庄村,每年中小学生都会去扫墓。郝蕴兰哽咽着说,“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您。虽然我对您没有印象,但是您的期望我一直记得,您的遗愿我实现了,我成了一个对党和人民有用的人。”
“父亲,您牺牲两年后我们抗日战争就胜利了,如今国家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再也没有人敢欺负我们。父亲,您安息吧!”看着父亲的烈士证明书,郝蕴兰动情地说。
如今,年逾八旬的郝蕴兰生活在苏州干休三所。她说,如今衣食无忧,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没有老一辈革命先烈的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今天我们所享有的和平与安定。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把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发扬好、继承好。”(记者 熊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