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着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布局持续优化,集聚优势逐步呈现,已成为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陆建伟介绍,为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意见》从全链条各环节作出政策支持和部署,提出8个方面21项任务,重点从以提升质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传承与创新并重三方面发力。
聚焦中药质量、创新研发、产业升级、强链延链等热点问题,在中医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进行改革创新,加强政策在全产业链布局的协同。《意见》研究提出了一揽子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政策举措,推动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赋能中药全产业链,强化创新驱动,推进中药新药研发。
“我们将以贯彻落实《意见》为抓手,不断细化完善各项举措,确保决策部署落地见效。”陆建伟说。
《意见》以提升中药质量为基础,科技创新为支撑,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推动形成传承创新并重、布局结构合理、装备制造先进、质量安全可靠、竞争能力强的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随着市场需求及政策推动,中药材产业作为提升中药质量的关键环节,近年来稳步发展,已成为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在中药材种业方面,制定中药材种子管理办法,为中药材种子质量提升和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鼓励开展中药材育种攻关,完善中药材种业基地布局,建设高质量良种繁育基地,提高优质种子种苗供应保障水平。
在中药材种植养殖方面,持续推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因地制宜发展林草中药材,依托符合条件的林场发展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安全用药,提高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水平。
在中药材流通和储备方面,指导建设一批产地加工基地,加强中药材市场管理,支持第三方检测平台建设,规范中药材流通秩序,加大质量监管力度。完善中药材价格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维护中药材市场价格总体平稳。提升中药材储备和供应保障能力,指导企业在大宗中药材产地建设一批储备库,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等方式建立完善中药材储备体系。
为推动中药产业转型升级,《意见》从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提升中药制造品质、培育名优中药品种、打造知名中药品牌等方面提出相关举措。
对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方面,将持续更新中药产业链图谱,促进强链补链,既注重壮大“链主”和“链长”企业,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打造民族药特色产业高地。同时,注重培育和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挥其在细分领域的独特优势,共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提升中药制造品质方面,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赋能全产业链,建设高水平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支持中药企业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健全全产业链追溯体系,提升中药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水平,推动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在培育名优中药品种方面,加强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强化对特色技术的挖掘和转化。支持中药大品种创新改良,推进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上市并开展上市后临床研究,更好满足临床需求。
在打造知名中药品牌方面,推动中药老字号企业加强文化传承和品牌建设,实施中药商标品牌战略,鼓励各地打造优势区域品牌,推动中药品牌价值提升,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经济日报 记者祝君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