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工作的重要指示,如熠熠灯塔,为各级政府的民生实践锚定了清晰方向。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列为2025 年重点任务,这一举措充分彰显了党和政府始终将人民幸福置于首位的坚定决心,也为新一年的民生事业擘画了具体的实施蓝图。
夯实民生保障的“根基”,需要持续推进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基础性民生建设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压舱石”,住房、就业、教育等基础性民生领域,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与长远发展。普惠性民生建设,则追求将发展成果广泛且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让任何一个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掉队。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那些身处困境的弱势群体筑牢了最后一道安全网。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关键在于行动的精准性和及时性。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看病贵、出行不便等问题,看似琐碎,却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只有时刻将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主动倾听群众呼声,深入基层调研,才能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一些地方通过建立民生热线、开展领导干部接访活动等方式,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快速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与可及性,是提升民生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覆盖范围广泛,但仍需不断完善,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不同地区、城乡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因此,要加大对基层和农村地区的投入,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的合理配置,让偏远地区的群众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良好的社会治理是民生改善的重要保障,而民生的持续改善又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作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新时代的民生答卷,写在人民群众的笑脸上,体现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各级政府应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任务落到实处,厚植民生底色,为人民群众奏响幸福新篇,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昆明信息港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