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药材质量,是夯实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3月28日,由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简称联盟)、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国家现代中药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中药产业互联互通大会在重庆举行。
“十多年来,联盟不断树立中药材质量意识,建标准、抓溯源、重品质、树品牌,尤其是推出的‘三无一全’中药材以及饮片行业标准,不断促进了我国中药材标准与质量升级。”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孙晓波在开幕式致辞中说,为深入贯彻联盟“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发展理念,在原有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交流大会的基础上,特别举办本次会议。大会通过聚焦产销对接,促进中药产业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共建共享大会”与“互联互通大会”双轮驱动态势。
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刘张林表示,协会将与联盟及业界携手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坚持质量为先,以中药材GAP、“三无一全”等行业标准和质量要求为核心,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深化产业链融合,加强中药产业各环节互联互通,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三是加强信息共享,加快完善中药行业信息共享平台,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会议现场
以全产业链视角培育新质生产力
联盟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指出,《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强调了“中医药事业与产业并重”的主题内容,这要求中医药人“事业、产业”两手抓,用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让中医药产业跨越迭代,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张伯礼院士还进一步阐述了本次大会的核心要义,即深入贯彻《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国家文件精神,秉持“强协同、抓源头、提质量,促转型,惠民生”的核心思想。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致辞
2025年版《中国药典》的发布,不仅标志着我国药品标准体系再次迈入了更高阶段,也和中药产业内人士息息相关。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处处长何轶作了《<中国药典>2025年版一部中药标准修订情况简介》主旨报告,通过深入分析,为中药行业更加规范、高质量地发展提供了指引。
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协会会长徐宏伟分析了2024-2025年中药材市场行情,并提出相关建议。还很多产业界代表围绕中药全产业链打造新质生产力、中药材流通与质量问题等展开研究和交流。
在圆桌对话环节,来自联盟、道地药材产区政府、中药工业以及连锁药店全产业链的代表们,针对中药产业融合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交流,分别从政府政策支持、研发创新、工业升级、连锁经营等全产业链视角展开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为新时代中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以标杆示范助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日还举行了“2024年第二批中药材三无一全品种基地”“2025乡村振兴道地药材发展示范县(区)”等多个发布仪式,全面展示了联盟成立十二年来,在促进中药材标准与质量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全产业链转化方面开展的一系列创新举措。
联盟秘书长郑文科在开幕式上进一步介绍,联盟积极探索建立产需紧密结合的药材生产新组织体系,旨在实现药材质量、产量、价格的可控化管理,推动中药产业标准化进程,并建立科学、完善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
针对中药产业当前仍面临产销衔接不紧密、市场信息不透明、种植行为盲目跟风等挑战,联盟充分发挥其平台作用,大会还设立了中药材(饮片)产需对接论坛,旨在探讨如何将高品质药材和饮片推广至更广泛的市场,以及首届中药材乡村振兴县长论坛,来自全国70余道地产区政府代表参会,这不仅体现了联盟对道地产区政府工作的关注,也彰显了联盟坚定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心。
中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上下游产业链等各方的高效对接与深度协同合作。大会期间,同步举办了中药产业主题展览,吸引了3000余人参与,为中药产业构建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中药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刘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