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2025中关村论坛“环喜马拉雅地球科学国际合作”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会上公布了第二次青藏科考工作所取得的积极进展。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指出,第二次青藏科考工作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协同发展作出了多项重大贡献,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是阐释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系统性和特殊性,全过程科学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立法。青藏高原地理位置特殊,生态保护地位高,立法意义重大。科考团队全程参与了全国人大组织的立法启动、立法起草、立法调研、立法论证、立法定稿等工作,将科考成果融入法律制定过程当中,为立法提供了核心支撑。
第二是研判川藏铁路沿线灾害风险,保障了重大工程建设和运维安全。川藏铁路项目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科考团队查清铁路沿线山地灾害本底,完成铁路全线重要路段与52个控制性灾点风险评估,规避97%以上的山地灾害,优化线路400公里以上。
第三是构建地球系统科考平台并提出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科考团队建成了拉萨河流域地球系统观测平台、冰崩和冰湖溃决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等多个平台工程,以科技支撑地方防灾减灾,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
第四是联合国际组织和国际计划,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方案和智慧。科考团队在UNEP平台全球发布评估报告,出版NREE青藏高原特刊,在国际上引起重大反响;同时,团队研发的“贡嘎模型”大气碳收支反演系统首获“全球碳计划”认证,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姚檀栋表示,本次青藏科考工作在取得多项重大成果的同时,也让科考团队进一步关注到了气候变化对环喜马拉雅地区的影响。目前,团队正积极与海内外专家学者合作,不断地推进环喜马拉雅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局副局长许航介绍,第二次青藏科考工作于2017年8月19日正式启动,先后组织2800多个科考分队,3万余人次,8年来建立多项新的世界纪录,取得了地球系统科学基础研究的长足进步。(记者周思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