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乡村旅居正展现出巨大的市场魅力。记者王俊星摄
昆明乡村旅居品牌的热度愈发居高不下。与曾经追随“春天”而至的游客不同,如今旅居在昆明乡村的八方来客,对于选择昆明的理由,已从传统对于宜人气候、自然禀赋的向往,向乡村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独特旅居体验延伸。
在昆明旅居品牌升级迭代的背后,是昆明文旅产业新业态、乡村振兴新途径的创新与开拓,是无数人置身于乡土深情间,以建设者、创业者的睿智与开拓,集大成后绘制出了昆明乡村旅居新图鉴,其生花妙笔值得深入体会。
让人住下来
乡村旅居是乡村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产物,是集居住、旅游、休闲、度假、疗养等于一体的新型生活方式。作为旅居昆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何用好丰富的乡村资源,不断推广复制更多旅居村,使乡村旅居成为昆明文旅产业新业态、乡村振兴新途径,对打响旅居昆明品牌至关重要。
在小渔村,政府、企业、集体和村民全面参与、系统集成,多维度、多层级推动项目实施,真正实现了四方共同参与、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发展。
村社组织是推动市场与农村资源结合强有力的“中间结构”。当地社区成立合作社,统一向农户租赁闲置老旧房屋进行维修加固和外部改造,牵头流转农户低效土地,连片种植观赏植物,因地制宜设置花海露营、水上娱乐、民宿酒店等项目,满足游客需求。
2022年秋,小渔村帐篷酒店“无阔有居”开业,3周后,登上携程酒店口碑榜,随后占据昆明精品民宿榜单第二名至今。由酒店衍生出的渔乐圈露营地、小渔村集市、渔水肴餐厅、划水场、儿童游乐场等成为周边游热地。74户217人的小渔村,家门口就是集市摊。这个根据小渔村原生态动线设计的集市,是游客游览村庄的趣味之路,也是村民的另一条生财之道。
产业兴起后,小渔村探索“房票制”经营模式,成立村集体托管公司,托管村民出租的房屋,提供统一管理、修缮、经营服务。村民根据实际找活计,如干清洁绿化、开店当老板等,村里为每户人家都提供一个就业岗位。数据显示,小渔村本地居民在托管公司就业人数已超过70人。
“小渔村让游客留下来,牛恋村要让游客住下来。牛恋村将成为环滇池绿道旅游的目的地。”牛恋村运营平台同景文化董事长韩晓强如是说。
乡村市场化
白泥塘村小组的千亩梨园才冒出白色花苞,天南地北的旅居者已挤满村里及周边的民宿,只待山花烂漫,尽享梨花节上,赏、听、看、食、动、趣、赛等丰富多元的体验。
陡普鲁社区白泥塘村种植梨树有近百年历史。2019年底,白泥塘成立的“昆明市五华区惠秾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了传统模式。随后,云南潮商仁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从“以梨兴农”,再到“以节兴产”,激发“梨花经济”效能,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从2024年开始,白泥塘村进一步拓展企业合作深度,与已有农业龙头企业紧密协作,结合本地土壤、气候特性进一步优化梨园产业结构,根据市场动态调整“保底收购+利润分成”协议细节,优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农户在保底收益基础上获得二次分红,确保农户收益稳定增长。
在寻求生态产业发展的同时,白泥塘村更走出了一条集约式发展新路径。流转村民10亩闲置破旧的老瓦房、牛棚、猪圈、鸡舍等,企业秉持修旧如旧原则,巧妙置入餐饮、烧烤、土窑烤面包、围炉煮茶、土罐炖鸡、民宿等多元业态。既保留乡村原始韵味,又满足游客食宿游玩需求,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乡村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盈利渠道。
昆明乡村旅居正展现出巨大的市场魅力,昆明乡村旅居坚持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使旅居成为文旅产业新业态、乡村振兴新途径。同时,把旅居作为昆明旅游的升级版、乡村旅游的新空间、乡村建设的新方向、文化传播的新通道、人文交往交流交融的好方式,树起了“旅居昆明”新品牌。
昆明的乡村,灯火熠熠。(昆明日报 记者徐晓俊)
乐居村:在昆明之西被时光温柔相待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乐居村老屋的灰瓦上时,63岁的上海退休教师林雯正在她租住的百年老宅院子里煮一壶普洱,茶香混着院子里樱花的芬芳在空气中交织。这是她在乐居村旅居的第三个月,当初计划的两周短住,在一次偶然的早起散步后变成了不定期栖居。“这里气候宜人、环境舒适,那天早上我看见几个彝族老太太在开满洁白李子花的大树下打太极,背景是炊烟袅袅的村落,突然就明白了什么叫‘乐居’。”说这话时,她眼里充满了笑意,乐居村最动人的风景,从来不是某间民宿或某处古迹,而是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情温度。在乐居村旅居的日子就像是找到了第二故乡,这里的旅居体验,不是打卡式的浅尝辄止,而是一场让身心真正落地的修行。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和越来越多人对于“慢生活”的向往,昆明市西山区乐居村凭借独特的彝家风情、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和优越的自然环境,逐渐成为旅居爱好者的热门目的地。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彝族古村落,正以新旧交融的姿态焕发新生。
“这里离昆明市区只有40分钟车程,但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来自成都的旅居者王琳表示,她已在乐居村的民宿短租了一个月,每天喝茶、散步、体验彝族刺绣,在享受山野宁静的同时,也能便捷地返回城市处理工作。
乐居村被评为云南省和昆明市历史文化名村,并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3年12月被评为云南省金牌旅游村、云南省最美乡愁地。依托特有的彝族文化、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当地通过保护性开发将部分老宅改造为民宿、咖啡馆、手工作坊等场所,实现了乡村旅游向乡村旅居快速转型升级。目前,全村已成为集民宿、客栈、酒庄、茶庄、饭庄、面包屋、陶艺坊、刺绣坊、民族医药馆、民族曲艺馆、非遗传承街、画家工作室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度假区,吸引了不少“候鸟式”旅居人群,尤其是退休群体和自由职业者。
村落依山势层叠而上,沿着青石板路拾级而上,来到一家名为“时续她们家”的手作小店,店面不大,店内陈设却非常精致讨巧。店主小雪是个香港姑娘,她介绍道,取名为“时续”意为“时间的延续”,因为还有家人在昆明居住,并且家人在乐居村的小院子仍空置着,她便想尝试着来昆明开启自己的创业之旅。“初次来到乐居村就被这里的人文风情所吸引,我便决定留了下来。这里不那么商业化,但又有一定游客量,让我的生活和工作得到了平衡。”目前,小雪的店铺主要经营花艺、手作类产品,店内也为顾客提供咖啡、轻餐等服务,“现在小店经营得很好,民宿也逐步做起来了,未来还计划再做一些旅居配套相关产品。在村里的日子让我有了更多时间和空间去创作,我发现自己可以尝试的东西变得更多了。”她感慨道,当城市的高楼不断攀高像是要割破天际线时,乐居村却固执地保留着与土地、与传统对话的能力,实数难能可贵。
夕阳西下,远处的西山轮廓像是被镀上一层金边,乐居村的石板路上投下斑驳树影。坐在百年老宅改造的咖啡馆露台前,捧一杯云南小粒咖啡,看村民扛着锄头悠悠归家,忽觉所谓“旅居”的真意,或许就藏在这份不疾不徐的日常里——没有景区的喧嚷,只有被岁月温柔包裹的生活本味。(昆明日报 记者刘妍琳)
温泉街道:乡村旅居注入“热能量”
周五一大早,温泉街道悦莱居客栈老板娄正一就和服务管家一起忙碌起来,忙前忙后打扫房屋,收拾庭院,方便旅客入住,周末的房间又被提前订满了。
娄正一是温泉小村一名90后村民,7年前在看到乡村振兴及安宁温泉产业的发展前景后,他从昆明一家企业辞职回村,将家里闲置的房屋改建成民宿,并于2018年正式开业。
娄正一的民宿最初只设置了普通客房,配备一个公共泡池。后来发现有一个带室内温泉泡池的房间特别受旅客欢迎,于是他重新装修客栈,主力房型均配备特色室内泡池。通过特色化、精品化、差异化的发展,现在客栈的回头客数量持续攀升,客流量逐步增长,还评上了国家丙级旅游民宿。
“我现在最高兴的是不仅能在家创业发展,还能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事业结合在一起。与旅客一起谈音乐、练书法、拓印,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旅居体验。”娄正一说,按照计划,明年他将对客栈进行升级改造,希望打造出一个让游客流连忘返的乡村民宿,让更多的游客来温泉小村旅居。
悦莱居客栈只是享受到温泉水资源红利的民宿之一。近年来,温泉街道不断促进乡村旅游业态升级,进一步优化民宿产业营商环境,小镇民宿发展日新月异,形成温泉小村、珍泉村民宿集群。截至目前,温泉小村有大型酒店、疗养院、小型宾馆酒店和民宿客栈58家、餐馆农家乐67家。
位于温泉小村的龙笔山苑·四季雅居民宿是去年10月才开业的。经营者李富蕊过去在安宁从事花卉种植销售,看好乡村旅居发展前景,她投资100余万元对家里闲置的房源进行翻新,改造成了民宿。14间客房,全部配置了室内温泉泡池。
“我的客房按照梅兰竹菊的风格进行装饰,一草一木,甚至物品配置都很用心。”李富蕊介绍,得益于自己多年的花卉种养经验,每间客房置放绿色植物,打扮成独具特色的花房。宽大的客房,干净卫生的住宿条件,很快吸引了不少回头客的光顾,周末也出现了满房情况。
作为一名80后,李富蕊首次进入民宿行业。当初连一张发票都不会开具,通过不断学习,现在实现了创业发展。
安宁温泉街道龙山下的温泉小村,依托独具资源优势的一池池温泉水,为乡村振兴和旅居注入了“热能量”。位于龙山山顶的龙山村,引入BCC美丽龙山有氧计划,吸引了一群充满激情的年轻人来此创业及旅居。
BCC项目主理人李蓉介绍,与一般的文旅项目不同,BCC是依托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打造的艺术园区。在保留原汁原味乡村风貌的基础上,让项目融入地方,与村民共建共生。
BCC美丽(龙山)数字游民中心是BCC美丽(龙山)有氧计划的二期项目。利用闲置民居改造而成,集乡村文创、教育科研、休闲旅居于一体。设置了接待区、共享办公区和按照青年旅社形制打造的宿舍区,并配套满足数字游民工作和生活所需的各种功能。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盘活了村庄资源,更提升了村庄的文化内涵和旅游吸引力,促进了村庄发展。
今天的安宁温泉街道,正充分发挥年轻人火热的干事和创业精神,通过返乡创业、资本投资进驻等方式,让“一山一水”的有利条件,助力推动乡村振兴和旅居安宁的进程。(昆明日报 记者吴劲松)
五棵树村:彝乡风情“醉”旅人
春回大地,彝乡风光如画。这几天,石林风景区游客纷至沓来,踏青赏花、乐享春光。紧邻景区的石林街道五棵树村成为深度游客的首选居住地,迎来了大批旅居客。
刚刚送走当天的旅客,五棵树村枫悦居客栈老板张海朋盘算起今年的计划,下半年还将新开5个客栈,客栈的总数将达到10个,共计100间房。
今年59岁的张海朋来自东北,过去一直从事服务行业。去年他来昆明旅游,逛石林景区时偶然来到五棵树村,被这里的自然环境、彝乡风情和淳朴民风所吸引,于是就在村里住了一个星期。闲暇时或在村里游玩,或找客栈老板聊天了解运营之道。看好旅居市场的发展前景,他决定在五棵树村投资,向村民租赁房屋改造为客栈。
去年6月8日,他精心打造的首个客栈正式营业。民族风情的装饰、宽敞明亮的房间吸引了众多旅客点赞,让他下定决心继续投资。10天后,他的第二个客栈投入运营。9月,第三个客栈投入运营。至今年3月,他在五棵树村已经先后开了5家客栈。
“我现在已经在五棵树村定居了,全家人都过来帮忙开店,以后就在这里养老了”。张海朋乐呵呵地说,除自营客栈外,他还和朋友投资了养生馆,实现“旅居+康养”模式,可为旅居客提供更多元的服务。
枫悦居客栈发展壮大仅是五棵树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五棵树村正不断谱写着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新篇章。
石林街道五棵树村彝语发音“卓切”,意为“富有的村子”。2010年,五棵树村从石林景区整村统规统建搬迁到现址,距离景区入口仅1公里,游客往来十分便利。形成“村在景中、景在村间”的美丽画卷,保留乡村古朴韵味,融入现代舒适设施,具备提供高品质乡村旅居条件。
五棵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所忠明介绍,伴随着石林旅游业的繁荣,村庄也逐渐发展变化起来,前来游玩的游客多了,民宿发展起来了,餐饮业也被带动起来了。村民收入从过去单一从事租衣照相、销售农特产品为主,过渡到现在以开客栈、做餐饮、办赛会,销售刺绣、彩玉、石画等特色旅游商品为主。村民从旅游业中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
通过发展旅居产业,五棵树村年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石林街道实现全域旅游综合花费8.6亿元。现在全村开办民宿72家,每家民宿年均纯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下一步,五棵树村将充分发挥景区游客导流、引流作用,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充分利用五棵树村丰富的地热资源,依托“水上石林”温泉度假村项目,促进温泉康疗、养生美容、特色美食、运动健体等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同时,发挥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优势,组织他们充分挖掘民族歌舞、民俗风情以及民族美食等文化内涵,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使村寨留住特色、留住乡愁、留住居民,不断提升乡村旅居市场活力。(昆明日报 记者吴劲松)
福保村:宜居之地 在水一方
在昆明官渡区六甲街道,福保村像一个被时光偏爱的角落,它依水面山,静静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旅人来此编织旅居梦想。
过去,村子里的租客大多是周边拆迁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但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春风吹进福保村,这里悄然发生着改变。社区居委会主任杨春明深知福保村的潜力,他说:“福保村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人文情怀如同陈年佳酿般醇厚,再加上三面环滇,北靠滇池国际会展中心的绝佳地理位置,四季风光各异,滇池景色美不胜收。既有高原的舒朗线条,又有水乡的温柔气质。”
来自哈尔滨的林畅,一直怀揣着寻觅一处亲近自然又不失生活便利之地的心愿。当他踏上福保村的土地,第一眼望见波光粼粼的滇池,心瞬间就被这里俘获了。
这里不是世外桃源,民房与农田相互交织而成的田园画卷,却别有一番生活烟火味。林畅为我们描述了自己在这里一天的生活:白天,漫步在田埂上,脚下的泥土散发着芬芳,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能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黄昏时,滇池落日熔金,余晖倾洒在湖面上,晕染出一片绚烂,野鸭在水中嬉戏,漾起一圈圈细碎的波纹,将那瑰丽色彩揉碎又重组,岸边花草在晚风中摇曳,似在和滇池互道晚安;夜晚,枕着滇池轻柔的涛声入眠,一天的疲惫都在这悠悠韵律中消散。
林畅不是福保村唯一的旅居者。为了让更多人能安心留下,福保村铆足了劲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出一个个赏心悦目的景观。还与文旅企业携手,共同开发农文旅产业。虽然目前还处于建设初期,却已初露锋芒。未来3—5年,福保村将朝着更高品质的旅游目的地迈进。
从上海来的李金敏就敏锐地察觉到了这里的商机,她在福保村筹备的民宿即将开业。李金敏笑着说:“这儿交通方便,离市区近,又有滇池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谁能不喜欢呢?”在自己精心打理的小院里,李金敏已经开始筹划崭新的生活轨迹。
近年来,通过举办福保半岛大地丰收艺术节、福保鸥遇季等大型活动,福保村吸引了近100万人次游客。杨春明说:“如今,随着村里产业不断丰富,游客结构和消费能力也在慢慢发生变化。未来,福保村还将继续总结经验,提升接待和服务水平,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福保村会在“旅居云南”的版图中闪耀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成为更多人旅居梦想的完美归宿。(昆明日报 记者王曼君 实习生李本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