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兰坪县通甸镇黄松村委会,下辖3个自然村(黄松自然村、华裔自然村、东山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388户1653人。黄松村有近百年历史的魁星阁,也是“割肝救父”李焕斗的故乡,孝道文化远近闻名。
1964年、1965年连续被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农业先进单位”称号,1999年、2003年、2006年、2015年分别被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2020年被中央文明委表彰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2016年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示范村”,2021年3月,被司法部、民政部命名为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强基础、筑堡垒,以党建引领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贯穿乡风文明建设的主线,黄松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传统村落、文明村、民主法治示范村为切入点,以党组织带动、党员参与的形式,通过实地调研、走访群众、开展座谈、征求意见,做实村庄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补齐发展短板,理清发展思路,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扎实推进“党建+规划编制+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发掘培育致富能手,坚持示范引导助民富,将项目建设、文明创建等工作作为“党建+”的载体与延伸,凝聚党组织力量,培育了红菜苔种植、万羽蛋鸡养殖等产业,让党员干部带头干,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规划和项目建设队伍中来,确保了规划入库精准,项目落实快。
同时,结合“乡愁保护地”建设,加强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和风貌管控工作宣传,引导黄松村民树立爱护设备、维护村庄环境的主人翁意识,为及早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安全、干净”的现代传统文明示范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深化文明创建机制,培育良好家风民风。扎实开展的“文明细胞”创建活动,是把创建文明村镇工作落到实处的基础载体。多年来,村委会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绿色家庭”、“生态庭院”、“好婆婆、好媳妇、好丈夫”等评选活动,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效传播了正能量。村委会认真制定了创建标准和评比条件,每年进行一次评比活动,对被评选的家庭给予一定的表彰奖励。近年来,先后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20户,“好婆婆”6户、“好儿媳”7户、“健康家庭”10户、“健康家庭示范户”1户,“最美庭院”7户。通过身边榜样和先进典型的引领带动,黄松村村民的行为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变。
“一约四会”弘扬正气树新风。在村党支部牵头下,黄松村修订《村规民约“四字诀”》,涵盖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社会治安、消防安全、公共卫生、土地管理、水资源利用、环境卫生、人居环境提升等内容,逐步形成了以黄松村以孝文化为特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集中体现时代精神和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
早在1988年,黄松村全体村民就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自愿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将“红白喜事简办、厚养薄葬倡行”写入条款,近三十年来,“红白理事会”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对婚丧嫁娶等事宜进行全程监督,村民也逐步树立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勤俭节约、不搞封建迷信等文明新风尚。
同时,黄松村还成立了村民议事会、禁赌禁毒会、道德评议会等,在弘扬新风正气,倡导文明风尚,实现移风易俗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此外,为了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黄松还着力建立文明创建长效机制,建立了环境保洁制度、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制度、志愿服务制度等一系列乡村管理制度,通过这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使黄松村日益焕发出了乡村文明的新气象。
提升乡村特色风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黄松村始终以幸福文明村建设为目标,积极上级争取资金项目,目前村内主要道路均已实现硬化,对254户墙体进行了亮化、公共厕所2个,建成文艺活动室2个、建成了灯光球场、图书阅览室,绿化村道2500米,种植雪松900棵,太阳能路灯37盏。对村内魁星阁、孝子祠和寨门进行了美化提升。新建了卫生室、垃圾处理厂,购买了环卫车及垃圾桶。有力的改善了黄松村的村容村貌及人居环境条件。
硬件提升了,黄松村还紧紧围绕“改善农村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美化村容村貌”的总目标,把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与乡风文明创建相结合,成立领导小组,实行干部分片分组包干、公益性岗位分段、农户实行“门前三包”的机制,并坚持每周一查,组内半月一评比,村内一月一评比。结合乡愁保护地规划,严格风貌管控,认真抓实两违整治工作,在清河、治污、种树上下足绣花功夫,细化责任到人,做到事事有人管,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倡导“孝道”文化 弘扬传承文明家风。“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黄松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广场,组建“双语宣讲团”和文艺队,以快板、歌舞等形式传播党的政策,“黄松情”文艺队创新推出《“白调相声”——割肝救父李焕斗》等一批反映时代、讴歌人民的现实题材作品,并随着时代而赋予作品不同精神内涵,提升村民文化认同感和道德水平。通过开展孝道文化传承活动,如“好儿媳评选”“家训传承”,进一步强化村民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将村内孝子祠、魁星阁等人文景观打造为孝道文化阵地,让农民群众在“身有所栖”的同时“心有所寄”。常态化开展黄松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和道德讲堂,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尤其注重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宣传活动,用优秀美德培育良好风尚。
法治道德进农村,加强社会综合治理。结合各种宣传日、宣传周等主题活动,黄松村常态化开展“法治进乡村”、“群众满意率调查”等法治教育活动,围绕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大力推进法治宣传活动,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水平。同时,建立固定的法治宣传阵地组织开展村民自治章程的学习宣传,设立法治宣传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主题教育。进村入户时及时解答群众的法律咨询,提高脱贫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风险的能力,深入推进普法教育宣传,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打造“有秩序”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