哏从国:丝韵之声 生生不息
2025-03-26 17:46:33      来源:德宏融媒

梁河县勐养镇帮盖村,春天,哏从国在山野间种下葫芦;夏天,他建起葫芦丝加工坊;秋天,葫芦成熟,完成采摘;冬天,他将葫芦晾晒、烘干、磨皮,制作葫芦丝。

闲暇之余,他吹起葫芦丝,声音婉转、清澈、悠扬,载着乡愁,穿过山林,如一缕缕清音渗入德宏大地。

哏从国是著名葫芦丝演奏家、制作师,在他的传习馆里,几名年轻人正专注地手工打磨着葫芦丝的竹管、簧片。“选葫芦、清葫芦、修音孔、刻舌窗、刮簧片再到校音,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哏从国介绍,一把纯手工优质葫芦丝的诞生,往往需要数天甚至更长时间。这种在旁人眼中单调乏味的工作,哏从国却干得津津有味,一干就是20多年。

小时候,第一次听见葫芦丝声响起,他觉得心被带走了,渐渐就痴迷上了。1999年,19岁的哏从国跟随叔叔哏德全到昆明学习演奏和制作葫芦丝,一去就是10年。此后的日子里,他在不断学习、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技艺。

传新人

时光流转,今年19岁的傣族少年景义成师从哏从国,学习演奏、制作葫芦丝已有四年,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哏从国请教,已能独立演奏、制作葫芦丝。

两人的故事始于2019年。“第一次见面,老师就对我非常热情,问我在哪里上学?在我表明想学习制作葫芦丝后,老师给了我一些制作葫芦丝的铜片,并讲解了制作葫芦丝的工序……”景义成记忆犹新。

2020年,景义成正式拜师,一边在梁河县职业高级中学学习乐理,一边跟着哏从国制作葫芦丝。“如果没有遇到老师,我现在也走不上这条路。”景义成感激地说道。

正如自己年轻时叔叔哏德全带着自己学艺、表演一样,每逢民族节日和各类文化活动,哏从国也会带着景义成等徒弟外出表演,让他们尽快学懂这门技艺,有更多登台的机会。哏从国坦言,自己以非遗传承人的标准要求徒弟,对于年轻的徒弟来说,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除了自己带徒弟,哏从国还专注于葫芦丝大众化的推广和普及。自2013年从昆明返乡后,他便经常性参加“五进”“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为师生培训葫芦丝技能。在梁河县勐养镇的中小学,他定期给学生义务上课,且每年都会赠送一批葫芦丝。10余年来,他培训学子近2000人,其中有两名学子受他的影响走上艺术道路,大学毕业后成为音乐教师,开始成就更多学子的音乐梦想。

发新枝

梁河县勐养镇帮盖村是葫芦丝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著名葫芦丝演奏艺术家哏德全的故里,拥有深厚的葫芦丝历史文化底蕴。在政策支持、项目支撑、社会关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梁河“葫芦丝之乡”文旅品牌日渐响亮,帮盖村里结出的“葫芦经济”红红火火。

“2024年我们共开展‘葫芦丝寻根之旅’旅游项目6次,接待游客1000余人。”自2018年开始,哏从国和合伙人开展了“葫芦丝寻根之旅”旅游项目,与全国各地的葫芦丝培训机构合作,打造了一条从昆明出发,经保山市、德宏州的旅游路线。

“年初有个大团,130余名来自江苏、四川的游客到这里参观,对院内大大小小的葫芦丝爱不释手,不时拍照留念。他们来后,我们跳嘎伴光迎接,带他们参观哏德全故居,了解梁河葫芦丝的历史和文化。”对于客人的到来,哏从国十分高兴。

游客多起来后,葫芦丝更畅销了,一些无法制作成精品葫芦丝的葫芦被拿来制成茶具和各种工艺品,不少游客来游玩时会顺带买一些回去。哏从国介绍,自己每年线上线下能卖出超过2000支葫芦丝,产品远销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和泰国、日本等国家,每支均价680元。

产品火爆带动了葫芦种植,促进了农户增收。在传习馆的后山上,2018年建设的10亩葫芦良种选育示范大棚已扩大到40亩,新购置的加工机器也整齐排列在加工坊内。哏从国算了笔账:一亩地能收2500个至3000个葫芦,产值在3500元左右。加上合作社加工葫芦的收入,农户每亩能增收近2000元。

涌新潮

2015年,“梁河葫芦丝”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2014年、2020年梁河三度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葫芦丝之乡”;中国·梁河国际葫芦丝文化旅游节已成功举办六届。看着近年来发展得越来越好的葫芦丝产业,哏从国心里非常高兴,更加坚定了让葫芦丝“走出去、传下去”的决心。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葫芦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和“云岭技能工匠”,哏从国每年都会前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中城市交流、学习、培训。每到一处,除了正常教授葫芦丝吹奏技巧,他还会讲述葫芦丝的历史文化,播放一段德宏文旅宣传片,为家乡和葫芦丝“引流”。几年下来,他与许多葫芦丝从业者、葫芦丝爱好者结下了深厚友谊,不少人对“葫芦丝之乡”心生向往,前往梁河县寻觅原汁原味的葫芦丝文化。

“葫芦丝音色优美,容易上手,是梁河人身边最有特色、最具影响力、最大众化的乐器。”在哏从国眼里,葫芦丝是家乡的一缕乡情,也是游子在外的一缕乡愁,无论在哪里、身份如何,只要学会了葫芦丝,青少年就能吹奏出心中的家乡,表达自己的情感,带着葫芦丝奔向一个个春天。

也许,这便是葫芦丝文化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编辑: 姚仲恒 责任编辑: 俞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