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焖鸡米饭回收剩菜、蜜雪冰城用过夜果片、保水虾仁磷酸盐超标145%……“3·15”晚会曝光触目惊心,食品安全舆论风波还未停歇,“茉莉奶白被曝喝出完整塑料袋”这一话题再次霸榜各大社交平台,让消费者神经又一次绷紧。即使茉莉奶白官方微博迅速发布道歉声明,解释出现异物是因为操作流程中疏忽,并将涉事门店闭店整改。然而,公众却颇有微词,他们更关心事件根源及品牌的长效改进措施,“自罚三杯式”的道歉表演难以平息公众的愤怒与担忧。
茉莉奶白并非首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作为新兴品牌,全国门店超千家,快速扩张下食品安全风险凸显。横向对比茶饮行业类似事件,古茗奶茶被曝“喝出血痰”、书亦烧仙草使用过期麻薯做奶茶、奈雪的茶因食品安全问题被处罚,种种事件暴露出门店执行标准不严、监管体系存在漏洞,反映出规模扩张与品质管控的失衡。茉莉奶白此次事件的处理方式虽迅速,但仍需借鉴行业内的教训,加强监管和自查,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当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时,最朴素的期待莫过于能安心享用每一口食物。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基本守护。而在流量时代,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好似已形成标准化剧本:企业第一时间发布声泪俱下的道歉信,承诺全面整改,配合监管部门调查,最后以“个案问题”定性收场。这种危机处理策略的本质,是将食品安全事故异化为品牌营销事件。这种“道歉经济”的繁荣,暴露出行业治理体系的三大软肋:违法成本与获利不成正比,行政处罚的警示效应有限;消费者个体维权成本高昂,难以形成有效制约;企业合规体系形同虚设,承诺整改往往沦为应对舆论的权宜之计。当企业发现危机公关的投入远低于整改成本时,道歉表演自然成为最优选择。当价值千金的消费者健康权遭遇轻飘飘的道歉声明时,食品安全公益诉讼不应仅是法律工具箱中的备选项,而应成为撬动食品行业系统性变革的战略支点。
要让公益诉讼真正成为治理利器,需在三个维度持续发力。首先,完善“预防性司法”机制,允许对潜在风险提起禁止令诉讼,比如在发现某类添加剂存在系统性滥用风险时,可要求行业协会建立预警系统。其次,强化判决执行刚性,将公益诉讼判决与企业信用修复、政策扶持直接挂钩,让“纸面整改”真正落地。最后,建立公益诉讼与行政执法的信息共享机制,检察机关可定期发布行业整改白皮书,倒逼监管部门提升治理效能。
食品安全治理的终极目标是让法律成为最可靠的食品安全屏障。当消费者不再为精心设计的道歉信所动,当公益诉讼能真正刺破企业漂亮的说辞,食品安全保障才能从运动式治理转向制度性约束。这或许正是我们期待的那个转折点:让法律归法律,让市场归市场,让消费者用选择权投票,而不是在道歉信的海洋里辨别真伪。(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张水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