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露,阳光洒在碧波上,给滇池镀了一层金光。沿湖落成的滇池绿道宛如“生态导航”,带着游人投入自然的怀抱,沉浸式感知专属云南的春日韵律。葱茏的草木、连片的花海、翩飞的水鸟、徜徉其间的人群等交融在一起,勾勒出一道道动静相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风景线。
宝丰湿地公园 记者陈飞/摄
滇池海菜花
这些绿美景致是滇池水质水环境水生态持续改善的直观映射,背后是昆明市久久为功探寻高原湖泊与城市协同发展、再现“五百里滇池”盛景的执着与坚守。
系统治理的攻坚之路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切的“高原明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都对滇池保护治理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求“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近年来,昆明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抓好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采取控源截污、联排联调、科学补水、生态增绿、科技支撑等措施,推动滇池保护治理走向纵深化、精细化。2016年,滇池水质由持续了20多年的劣V类改善为全湖V类,摘掉了“劣V类”帽子;2018年上升为Ⅳ类,为30年以来最好水质。如今,滇池全湖水质已连续7年保持Ⅳ类。
滇池具有工农业生产用水、调蓄防洪、旅游航运、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对昆明经济社会发展和宜人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高原浅水型湖泊具有水体浅、蒸发量大、水动力循环弱及自净能力有限等特点,与滇池流域是全省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城镇化率最高的区域之间,客观存在生态承载力与发展需求的矛盾。昆明市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科学处理“人、城、湖、产”的关系,不断寻求河湖保护治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更优解。
控源截污是滇池保护治理的关键。近年来,昆明市统筹抓好主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入湖河道整治、开辟补水“第二水源”等重点工作,推进系统治理、标本兼治。自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新建(改造)市政排水管网约282.776公里,庭院管网约2037.02公里;完成庭院小区雨污分流改造6392个;完成城中村排水管网改造286个。目前,昆明市主城建成区雨污分流区域占比从“十三五”时期的34.81%提升至89.85%,滇池流域790个自然村基本已覆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90%。滇池流域共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含雨水厂)29座,2024年共处理污水7.4亿立方米,日均202.56万立方米。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副局长唐运宏介绍,面对滇池流域水资源短缺、水污染防治等多重压力,昆明市还创新组建了滇池流域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对滇池流域水系进行统一调度,强化水资源集约利用,做好“水”文章,让水不断多起来、清起来、畅起来、动起来。2024年,共调度牛栏江来水补给滇池2.02亿立方米;调度水质净化厂尾水向25条入滇河道补水6.87亿立方米;常态化开展藻水同治,蓝藻水华呈好转趋势,藻水处理站(船)1.24亿立方米优质尾水回补滇池。
下一步,随着污水处理能力新增百万吨级、雨季快速处理能力新增百万吨级、藻水处理能力新增百万吨级、湖水内循环新增百万吨级“四个百万吨级工程”的加快推进,雨水、污水、清水“三个调度体系”的分类构建,昆明市正逐步推动“治污由岸上向水体、由流域内向流域外”两个拓展,滇池保护治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全域联治”转变。
人城湖产的蝶变新生
伴随水质的企稳向好和环湖生态带的恢复,滇池的生物多样性日臻丰富。目前,环滇池湿地植被覆盖率提升到81%、植物增至303种、鱼类26种、鸟类175种。以海菜花为代表的喜清水水生植物重现滇池,滇池金线鲃等土著鱼类得到恢复,彩鹮等9种以上国家级珍稀、濒危和保护鸟类在滇池活动……“高原明珠”逐渐重放昔日光彩。
滇池焕颜,市民游客有了更多亲水近水的空间,绿色也正逐步成为昆明发展的浓郁底色和生态优势。
在空中俯瞰滇池,一条绿色丝带尤为吸睛。这是昆明市以“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战略打造的滇池绿道。
绿道建设遵循“以道守界、协同治理,生态优先、助力保护,因地制宜、连续贯通,环境添彩、文化点睛”的原则,力求最大化保护湖泊生态环境,串联滇池周边资源。滇池绿道设计建造了13座“七彩云桥”、17座“物语小桥”,连通沿线的湿地公园和特色村寨。昆明市选取46个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地理民俗价值的滇池沿岸村落,“一村一策”提升改造,打造多元“乡村IP”,重塑环滇文旅的新格局和新优势。
如今的滇池绿道,不仅是生态廊道,更是文旅“新秀”、乡村振兴之翼。从福保村的连片花海到卧龙古渔村的“渔浦星灯”,从百草村的医药飘香到杨林港村的白族风情,滇池清、生态美、百姓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昆明市将滇池保护作为核心要素,用绿色发展破解“人、城、湖、产”的共生困局,让人们从“治水”到“亲水”的变迁中,找到了与自然相处的更佳模式,共同守望水清岸绿、鸟集鳞萃、人水安澜的明天。(云南日报 记者王琼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