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一级演员靳东关于“AI换脸诈骗”的发言引发热议。他在政协小组讨论中痛心疾首地指出:“一些喜欢我影视剧的观众,被AI换脸视频骗得很惨,这个性质非常恶劣。”这一发声不仅揭露了AI技术滥用对中老年群体的侵害,更将数字时代的科技伦理与法治建设问题推向两会舆论场的核心。以靳东事件为切口,我们亟需从技术、法律、社会三个维度构建综合治理体系,为银发群体筑牢数字安全屏障。
技术滥用之殇:AI换脸诈骗折射数字时代的社会痛点。AI换脸技术本应服务于影视创作、医疗康复等正向领域,却因监管缺位沦为诈骗工具。不法分子通过深度学习技术,模拟靳东等公众人物的面容、声纹甚至行为特征,制造虚假视频诱导中老年人转账或泄露隐私。数据显示,仅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侦破的AI换脸诈骗案件超5000起,涉案金额达数亿元。此类案件受害者集中于50岁以上群体,他们普遍存在数字素养薄弱、情感需求强烈等特点,易被“假靳东”以“情感关怀”“投资理财”等话术蒙蔽。更深层的社会矛盾在于,技术迭代速度远超公众认知更新。正如靳东所言:“观众看到脸就确认身份的习惯,被不法分子精准利用。”这种技术认知的鸿沟,使得银发群体成为数字犯罪的主要目标。当“眼见为实”的传统信任机制被算法瓦解,技术伦理的失范已威胁到社会基础秩序。
法律滞后之困:从个案治理到系统性立法的转型迫在眉睫。当前AI换脸治理面临三重困境:法律界定模糊、平台责任缺失、技术反制薄弱。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虽对生物特征数据有所规定,但针对深度伪造技术的专门立法仍属空白。靳东等政协委员的呼吁,恰恰反映出社会对《人工智能法》等专项立法的迫切期待。 治理实践中的矛盾更为突出。例如,平台对仿冒账号的识别主要依赖关键词过滤,难以应对动态生成的换脸视频;公安机关侦破案件时,常因电子证据易篡改、跨境服务器追踪难等问题陷入僵局。对此,雷军等代表提出建立“AI生成内容标识制度”,要求所有合成内容强制添加数字水印,为溯源追责提供技术锚点。这些建议揭示出,治理需从“事后打击”转向“全链条防控”,构建“技术标准+法律规范+行业自律”的立体框架。
人文关怀之治:构建数字时代的适老化防护体系。技术治理之外,更需要人文视角的温度。靳东事件中,受害者的情感需求值得深思:许多中老年人将荧幕形象投射为精神寄托,这种情感真空恰被犯罪分子利用。因此,治理AI换脸诈骗不能止于技术封堵,更需关注银发群体的精神世界。具体实践中,可探索三大路径:其一,强化数字反哺机制,鼓励社区开设“银发数字课堂”,教授AI换脸识别技巧(如要求对方视频挥手检测面部异常);其二,完善情感支持网络,通过老年大学、文化驿站等载体丰富精神生活,减少对虚拟偶像的情感依赖;其三,建立明星社会责任清单,引导公众人物主动参与反诈宣传,如靳东工作室联合平台发布防骗指南的举措值得推广。这些措施将技术防护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真正实现“标本兼治”。
在发展与秩序间寻找科技向善的平衡点。靳东委员的疾呼,既是两会代表履职为民的生动写照,更是数字时代治理命题的缩影。当AI技术以“月”为单位迭代时,我们的治理思维必须以“日”为单位进化。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构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体系”,这要求我们以靳东事件为鉴,加快立法进程、创新技术手段、深化人文关怀,让科技进步真正服务于人的尊严与幸福。唯有如此,才能让银发群体在数字浪潮中安心享受技术红利,而非沦为技术异化的牺牲品。(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张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