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守护心脏健康新希望(上)
2025-03-05 16:57:21      来源:云南网

心血管疾病,作为心脏和血管疾病的统称,种类繁多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每年全球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居高不下,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提升,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的方法逐渐受到重视。为了深入了解这种疾病,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治医师田苏艳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为大家详细解读中西医结合在心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与优势。

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治医师田苏艳。供图

什么情况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

病情复杂的患者

“当心血管病患者同时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单一的西医或中医治疗往往难以全面兼顾病情。”田苏艳医生解释道,“例如,对于患有冠心病并伴有糖尿病的患者,西医可以精准控制血糖水平,而中医则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减轻高血糖引发的血管病变,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田苏艳进一步指出:“在这种情况下,西医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有效地控制具体的生理指标,而中医则能从整体上调节患者的体质,达到更好的综合治疗效果。”

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患者

“像慢性心力衰竭这类需要长期治疗的心血管慢性病,西医药物能维持心脏功能,缓解症状,但长期服用可能存在副作用。”田苏艳强调,“此时结合中医,利用中药的整体调理作用,可增强机体抵抗力,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衰急性加重导致的再次住院风险,减少西药用量,降低西药副作用。”

她补充道:“在慢性病管理中,中医的调理不仅能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还能减少西药带来的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

手术后的康复阶段

“心血管病患者在手术后,如冠心病患者做完冠状动脉造影支架置入术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做完血管再通手术后,身体处于虚弱状态,还可能出现口干、乏力等不适症状。”田苏艳表示,西医在术后护理和预防感染方面有成熟的方法,中医则可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手段,促进身体恢复,缓解不适症状,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她具体提到:“术后患者常常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虽然这些症状不一定危及生命,但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时,中医的辅助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西医优势互补的方面

全面的诊断方法

“西医凭借先进的仪器设备,如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能准确检测出心血管疾病的病变部位、程度和类型,为治疗提供精准依据。”田苏艳医生介绍道,“中医则通过望、闻、问、切等传统诊断方法,收集患者的整体症状信息,包括面色、舌苔、脉象等,从宏观角度判断人体的气血阴阳状态,为治疗提供整体思路。两者结合,能更全面地了解病情。”

多元化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手段上,西医的急救能力和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如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能迅速进行溶栓、介入治疗等挽救生命。”田苏艳强调,“中医则在慢性疾病的调理和康复方面表现出色,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增强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在药物治疗方面,西药作用迅速,针对性强,中药则注重整体调理,副作用相对较小,两者配合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不同人群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年轻人与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年轻人患心血管病,多与不良生活习惯、工作压力大等因素有关,身体机能相对较好。”田苏艳分析说,“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时,除了常规治疗,更注重纠正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中医方面可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方法,帮助缓解压力,改善身体状态。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多伴有多种慢性疾病,治疗时更要注重安全性和耐受性。西医药物剂量需谨慎调整,避免药物相互作用。中医则侧重调理脏腑功能,增强体质。”

她进一步解释:“年轻人的身体机能较好,所以在治疗时不仅要关注疾病本身,还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而对于老年人,由于他们通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治疗时要更加谨慎,确保安全有效。”

不同工作强度和生活习惯的人群

“工作强度大、经常熬夜的人群,治疗时要注重调整作息,缓解疲劳。”田苏艳补充道,“西医可提供营养补充建议,中医则通过中药调理气血,改善睡眠质量。对于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西医鼓励增加运动量,中医可采用针灸、推拿等促进气血运行。饮食不规律的人群,西医指导合理饮食,中医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

她指出:“高强度工作者常常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也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在治疗时不仅要关注身体上的问题,还要关注心理上的调节。”(云南网 记者习元喜 见习记者申太琴)

编辑: 周智宇 责任编辑: 周智宇

广告热线:(0871)65364045  新闻热线:(0871)65390101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滇B2-2009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