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71公里滇池绿道外海段一期试运营,对公众开放,独特的生态魅力和人文风情再次让滇池绿道火出圈。这条全长71.9公里的绿道,不仅串联起湿地、古村与山水,更成为昆明市民与游客感知自然之美、体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活窗口。这条蜿蜒于滇池畔的“翡翠项链”正以生态修复为笔、以文化传承为墨,书写着“绿美春城”的生动篇章。(据都市时报2月13日报道)
生态治理成就:从“痛点”到“亮点”
滇池绿道的建设,是昆明生态治理与城市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过去,滇池曾因污染问题饱受诟病,而如今,绿道通过“环湖生态屏障、城市山水景廊、文化旅游长廊”三大功能定位,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民生需求的深度融合。近年来昆明市沿湖生态修复成效显著,滇池绿道串联起宝丰湿地、捞鱼河湿地等8个主要湿地公园,形成连续的生态廊道。干沟尾湿地的“天空之镜”、王家堆湿地的“碧鸡秋色”等景观,既是生物多样性的庇护所,也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打卡地。绿道不仅是生态工程,更带动了周边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崛起。安宁市新能源电池产业年产值突破百亿元,云南杉杉、云南裕能等企业成为全球领先的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
多元旅行体验:从“打卡”到“治愈”
网红景观是滇池绿道的流量密码。滇池绿道的魅力,在于其包容性——既满足游客对“网红流量”的追逐,也承载着市民对诗意生活的向往。绿道沿线七大主题栈桥(山、水、林、田、湖、草、村)各具特色。例如,“湖之桥”倒映滇池碧波,“草之桥”形似鸟巢,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创作天堂。莫奈花园的四季花海、河泊所村的百年螺蛳壳墙、卧龙古渔村的油菜花田,更以视觉冲击力吸引无数游客驻足。慢生活的治愈力:骑行彩虹跑道、漫步湿地栈道、泛舟杉树林间……绿道以“松弛感”重塑城市生活节奏。网络作家周洲评价其为“治愈之路”,自媒体“拥抱印度洋”则感叹“每一段绿道都有不同的故事”。重庆游客张女士一家连续两日打卡仍意犹未尽,直言“一天根本玩不够”。
不仅如此,滇池绿道的建设还是对滇池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度激活,大观楼长联的历史厚重、卧龙古渔村的“渔浦星灯”、高峣古渡的航运记忆,与绿道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让游客在美景中触摸昆明的人文脉络。
美好生活具象化:从“生态红利”到“城乡共荣”
滇池绿道的价值,不仅在于生态与旅游,更在于其成为昆明市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纽带。滇池绿道建设让美好生活具象化,市民福祉大幅提升了。绿道沿线的慢行系统、儿童游乐场、自助烧烤区等设施,让市民“推窗可见绿,抬脚即进园”。不少市民游客感慨“人在画中游,画在景中走”,更是道出了昆明人对生态红利的真切感受。
滇池绿道建设也是城乡融合的生动实践。绿道串联的二十多个美丽乡村,如卧龙古渔村、牛恋村等,通过发展民宿、手工艺品销售等业态,推动乡村振兴。“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村民共建”模式,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
滇池绿道还是绿美昆明城市品牌的重塑。绿道成为昆明“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的缩影。红嘴鸥翔集、白琵鹭嬉戏的场景,与湿地修复成果共同塑造了“国际观鸟目的地”的潜力。
滇池绿道的建设并未止步。今年昆明市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徐中选提出“绿道+”理念,建议结合马拉松赛事、海鸥节等活动,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柴沁园委员则呼吁引入音乐会、文创市集,以“美学生态”吸引全球游客。随着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绿道或将成为昆明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迈进的核心引擎。
滇池绿道,是一条生态之道、幸福之道,更是昆明高质量发展的见证之道。它用自然之美治愈人心,用文化之魂凝聚乡愁,用创新之力激活城乡。在这条“翡翠项链”上,绿美春城的底色越发鲜明,而昆明,正以生态为基、以人文为魂,向世界讲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喻军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