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寒假进入尾声,“昆滇教育”微信公众号近日发起了关于寒假作业的微调查,吸引了300余名家长参与。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在孩子寒假作业的完成进度、提交频率、提交方式以及作业内容等方面有着多样的看法。专家建议,家长要稳住情绪,通过寒假作业这一载体,帮助孩子从放假状态逐步过渡到学习状态。
多数孩子还在赶作业
在参与调查的孩子中,就读于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占比最高,达到了42%;其次是四年级至六年级,占比39%;七年级至九年级的孩子占12%;而高中生的比例则为7%。
关于孩子的作业完成进度,17%的家长表示孩子已经完成全部寒假作业,而32%的家长认为孩子完成了80%以上。也有36%的家长反映孩子仅完成了寒假作业的一半左右,11%的孩子完成不足50%,甚至有3%的孩子几乎没做。这些数据表明,大多数孩子到目前,寒假作业都多少“存有余量”,且随着开学时间临近,大多数家庭都进入了“作业冲刺期”。
在寒假作业的提交频率上,69%的家长选择了“假期结束后统一提交”,而“根据老师要求灵活调整”的家长占19%。选择“每周或每两周提交一次”的家长则相对较少,分别为10%和1%。关于提交方式,83%的家长选择“开学后提交纸质作业”,11%的家长选择“假期期间提交电子作业”,另有7%的家长选择了其他方式。看得出来,纸质作业仍然是主流提交方式,而大部分学校和老师对寒假作业的要求是开学后进行统一检查。
在寒假作业的内容方面,数据显示,习题类作业占比23%,手抄报、绘画、手工制作等占比16%,拍照打卡、视频记录等综合实践作业占比14%,书籍、文章等阅读任务占比22%,科学实验、探究性学习占比9%,体育锻炼、健康打卡占比15%。可以看出,昆明市中小学校寒假作业的内容涵盖了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孩子五育全面发展。
拆分任务学会抓大放小
家长邹女士最近很焦虑,上四年级的女儿作业还差近一半,但孩子一点也不急。每天在给女儿布置当天作业完成量和时间上,母女两个总会爆发一顿争吵,女儿总觉得“不是还有一周多时间嘛”,她则希望孩子能在尽量宽裕的时间里完成作业,而不是最后两天来补。
特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昆明市家庭教育讲师陈艳表示,面对由寒假作业带来的矛盾,家长要积极调整情绪、稳住心态。寒假作业终极目标不是“交差”,而是帮孩子从放假过渡到学习状态,家长越焦虑,孩子越抵触,家长要学会抓大放小。
陈艳建议,为了避免激化矛盾,家长不要跟孩子“翻旧账”,不要说“整个寒假就知道玩”,也不要拿孩子与其他人对比,可以换成“最后这几天,我们一起来专心把作业收尾”或“你今天比昨天多专注写了20分钟作业,有进步”,家长切忌说“早干吗去了”,以减少孩子对抗情绪。
家长可以和孩子聊聊:“寒假作业不是为了为难你,而是帮你把上学期学的知识‘保温’,这样开学不会忘光光。”同时,家长也需要提醒自己:寒假作业完成80%以上,基本就能达到复习效果,不必为了最后几页和孩子“撕破脸”。
除了适当降低期待,家长还要做好示范,例如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在旁边看书,而非刷手机,营造平静的收心环境。或者与孩子一起“做”,“妈妈今天也要写一份材料,我们各自工作1小时,然后休息10分钟,比比谁效率高?”陈艳说,如果实在写不完作业,建议家长提前和老师沟通,因为老师更在意孩子的态度,坦诚沟通比造假或包庇更好。
在如何帮助孩子完成寒假作业的具体做法上,陈艳建议将任务进行拆分,如果还剩一周,就把作业按科目分成7天,每天完成一部分,并和孩子一起用日历标注每天任务量,完成一项打一个勾,直观看到进度。家长需避免要求孩子把所有空白填满,导致乱写乱画应付检查,可以挑重点作业优先完成。(昆明日报 记者杨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