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岁的召窝嫩居住在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作为一名边疆学校的教师,召窝嫩亲历了过去教育的不易,也见证着时代向新向好。
1997年,召窝嫩调到孟连县第一小学任职。“我最初教书的地方叫帕亮村,是孟连县的一个拉祜族村寨。我是傣族,学生是拉祜族,因为语言不通很难上课,我就自学了拉祜语。”每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汉字,召窝嫩就要将其翻译成对应的拉祜语,“双语”教学成为她工作的重要部分,粉笔写下的每个字也成为民族交融的象征。
2014年,召窝嫩从孟连县第一小学退休。同是第一小学教师的儿媳常和她分享学校的新貌。两代教师坚守在同一岗位上,亲历了教育领域的蓬勃发展,也成为时代变迁与美好生活的有力见证者。
这十余年学校发展速度之快,令召窝嫩惊叹不已。“以前老校区只有一排教学楼,现在的新校区建得宽敞又漂亮,基础设施都很齐全。”教学设备的更新尤其令她印象深刻,“以前用粉笔写字,上完课浑身都是粉笔灰。现在的学校里用的都是多媒体设备,投影设备和电子白板很方便。”看着学校的巨变,召窝嫩满是欣慰。
2024年11月,作为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召窝嫩去到北京参观学习,站在天安门广场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召窝嫩感慨万千:“那时候,我们在学校举行升旗仪式时,只有一根竹竿,一条绳子。现在学校里有专门的升旗台,我还能来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先辈当初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因为跟着党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我们的生活才越来越幸福。”(云南日报 记者高玥 胡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