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科技“牛鼻子” 赋能产业拼经济
2024-12-30 08:20:29      来源:昆明信息港

今年12月,修订后的《昆明市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条例》公布,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成为昆明科技体制改革领域的又一件大事。破解制约昆明科技创新发展的障碍后,将助力全市科技创新竞争力大幅提升。

今年以来,昆明市锚定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围绕“六个春城”建设,坚持创新在昆明市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市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50.71亿元,同比增长16%,投入强度为1.92%,自“十三五”以来增速首次超过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创历史新高。全市2024年技术合同指标排名全省第一,截至目前,登记技术合同11204项、合同成交额151.06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7.42%和84.92%,登记项数和成交额均在全省各州(市)中排名第一。

破症结

今年5月,昆明市科学技术局以开展科技创新工作调研为契机,持续开展人才服务“三上门”工作,鼓励企业积极申报人才项目,赋能创新发展。针对云南锡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在人才培引方面遇到的问题,市科技局针对症结“把脉问诊”,送上昆明市人才服务指南,详细解读春城计划、高端外国专家、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等项目申报条件,结合具体案例,介绍科技人才对企业创新的重要性。

转变服务方式是全市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项内容。近年来,市科技局深化“一企一策”“楼宇上门”等服务模式,利用各方创新资源发挥各类创新主体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协同推进。今年以来,广泛组织动员,向省科技厅推荐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16家众创空间,截至目前,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已入库411家。市科技局还针对科技政策落地难、研发投入统计上报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创新服务方式、拉近服务距离,继续坚持实施科技服务团“532工作法”,截至目前共开展上门服务活动140余次,培训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服务对象1000余家。

在优化科技服务的同时,全市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体系现代化,推动产业持续突破。今年以来,市科技局落实省市一体化协同创新工作机制,积极组织企业(单位)申报省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50个项目在生物医药、农业、工业等领域获得省科技厅立项支撑,争取到省级资金8541.06万元;13个省市一体化重大科技项目在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开发等多个方面取得预期成效,共实现营业收入63.15亿元。

搭平台 

10月10日,省科技厅官网发布通知,批准建设29家省重点实验室,其中昆明占比超九成。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以产业链发展和创新链布局需求为牵引,全市不断扩大科技创新平台增量、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存量、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质量。

在加速推进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方面,今年,“遗传进化与动物模型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成功,全市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9家;全市新增“云南锡铟实验室”,自2022年开展该项工作以来,全省6家云南实验室全部落地昆明;新增云南省重点实验室24家,累计达140家,占全省总量的83.8%;新增云南省技术创新中心9家,累计达22家,占全省总量的81.5%。

全市还布局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围绕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建设的25家市级企业科技创新中心,累计获各项专利80项,形成技术标准9项,生产新产品(新工艺)25项,增加研发投入1.1亿元,技术合同累计成交额3835万元,共有27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应用。通过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国际科技创新开放合作质量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共组织3批建设3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今年,中柬珍贵树种繁育中心在柬埔寨落成,为推动中柬双方在树种繁育及保护方面持续加强合作贡献力量。

此外,全市发挥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引领作用,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承办首届“春城计划”高层次科技人才成果交流会,其中11项“春城计划”高层次科技人才项目累计投入2230万元,带动项目承担单位投入研发经费4408万元,争取到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立项58项,实现经济效益50.14亿元,累计培养各级各类人才104名。

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是实现“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任务的关键一年,作为科技管理部门,市科技局将继续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七大工程,从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改进和完善科技计划管理、培育和壮大科技创新主体等方面持续发力,以科技赋能全市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昆明日报 记者张怡)

编辑: 劳学丽 责任编辑: 徐婷

广告热线:(0871)65364045  新闻热线:(0871)65390101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滇B2-2009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