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话题#2年被家暴16次女生称只接受死刑#冲上微博热搜,12月25日上午9时30分,贺某某涉嫌故意伤害罪和虐待罪一案将在成都市武侯人民法院召开庭前会议和开庭。在开庭前一天,记者见到了为出庭做准备的当事人,她明确表示:“从去年4月25日事发到12月25日开庭,一年零八个月,605天,全家人都在等待贺某某死刑来临,唯一接受的只有死刑。”
这一话题背后所折射出的家暴之痛以及女性在面对家暴时的绝望与抗争,值得每个人去深刻反思和严肃探讨。家暴,本就是一个沉重且不该存在于家庭生活中的话题。2年被家暴16次,这样触目惊心的数字,简直是对家庭这一原本应是温馨港湾概念的严重践踏。家,本应是遮风挡雨、给予人爱与安全感的地方,可对于这位女生而言,却成了恐惧与伤痛的来源。每一次的家暴行为,都可能给她的身心划下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身体的伤痛或许尚可治愈,然而心理上所遭受的创伤、时刻笼罩的恐惧阴影,却需要漫长的时间去抚平,甚至有些伤害会是终生难以磨灭的。
从女生提出 “只接受死刑” 这样决绝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她内心地绝望,是在多次遭受暴力伤害后,对施暴者发自肺腑地痛恨,也是对法律能够给予公正且严厉惩处的强烈期盼。她的诉求,并非是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在长久压抑、痛苦折磨下,渴望正义得以伸张时的呐喊,也是对经历过报警后,惩处力度不够让施暴者依旧肆意妄为的无奈,这才让她觉得只有最严厉的判决,才能让自己所受的苦得到一个交代,让自己以后安全地活着。
这一事件登上热搜,也反映出社会大众对于家暴问题的高度关注。家暴从来不是家务事,它关乎着个体的基本人权、关乎着社会的公序良俗以及法治的尊严。如今,我们有《反家庭暴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旨在保护家庭成员免受暴力侵害,为受害者撑起法律的保护伞。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在一些家暴案例的处理上,依然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未能及时有效地制止家暴行为继续发生等等。这都导致了像这位女生一样的受害者,无法在家暴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获得强有力的保护,只能在不断重复的噩梦中苦苦挣扎。
对于家暴,零容忍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法律层面要进一步完善,加大惩处力度,简化证据认定流程等,让受害者在拿起法律武器时更有底气、更有胜算;社会层面要强化宣传教育,让每个人都清楚认识到家暴的恶劣性,改变那种 “家丑不可外扬” 的陈旧观念,鼓励受害者勇敢站出来,也让身边的人能够主动伸出援手去帮助他们。同时,社区、妇联等相关机构也要充分发挥作用,建立起更完善的干预和救助机制,及时介入到家暴事件当中。
此次热搜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想真正让家暴在社会中无所遁形,需要法律、社会、个人等多方面共同发力,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回归到爱的本质,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家庭中安全、幸福地生活,而不是被暴力的阴霾所笼罩,更不能让受害者绝望地呐喊只能消散在网络的热度之后,而是要转化为推动社会解决家暴问题的切实动力。(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甘凌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