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这一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今年正式成为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一词开始使用虽然是在辛亥革命以后,但中国人“过年” 的传统却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至今已4000余年。在传统的农耕社会,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的立春岁首具有重要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一节日习俗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并辐射四周,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寄托中国人特有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赓续不绝、历久弥新的文化符号。在全球化的文化传播浪潮中,春节也扩散至了海外。据不完全统计,超过20个国家地区把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约五分之一人口都在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春节申遗的成功和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受到的认可,正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生动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与精神的瑰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文化根基和历史文脉。非遗保护与传承,不是悬在空中的虚无飘渺的概念,需要落在实地、充满生机,需要“活”在群众的心中和生活中,就如这次申遗项目的副标题——“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实践”是其中的关键词。正是有了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还有拜年、祭祖,各地的年画、庙会、舞龙舞狮、社火、元宵灯会等等仪式感满满的年俗,才让春节变得鲜活,不致等同于一个普通的长假。身处新时代,面对互联网和现代原子化生活的冲击,视频拜年、网络团圆都让年味在一点点减少,虽然“看春晚”“长假旅游”成为新的年俗,但我们更需要那些有仪式感的、能传承的年俗,帮助我们坚守住春节真正的文化内核——家庭团圆和家国情怀,不让这一重要的节日真的沦为一种“遗产”或一种浅层文化符号,而是成为每个中国人赓续不绝的生活方式。
去年,少数西方人用“Lunar New Year”(阴历新年)代替了“Chinese New Year”(中国新年)引起的风波,这背后既是对春节中国元素的一种削减,也是西方反华势力舆论战、文化战的一环。因此,春节申遗的成功,既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也映射着中华文明必将继续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更要通过探索春节文化的生活化、时代化表达,将其实用价值、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内嵌于公众的日常当中,并在时代的创新发展中,让春节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2025年蛇年,我们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今年11月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公布,其中除夕被再度纳入法定假期,让春节最为重要的节点除夕正式成为假日,这就是对春节的一种具向尊重。让我们在新的一年,呵护春节、留住年味,让春节这一独特的中国创造历久弥新地流传下去。(昆明信息港首席评论员 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