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中专生真的是位“数学天才”吗?从今年6月初起延绵数月之久的姜萍事件,在11月3日终于真相大白。根据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组委会与涟水中专发布的通报,姜萍的指导老师王润秋在预选赛中违规对其“提供帮助”。“天才”的光环在这一刹那完全散去,这不仅是一场资本裹挟下的流量事故,更让一项知名公益数学赛事贴上了一个浮躁且谋私的标签。
回顾整个事件,6月13日,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名单公布,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17岁中专生姜萍以第12名的成绩晋级,引发广泛关注。当时的公告显示,姜萍在预选赛拿到93分,是这项赛事举办以来第一位进入决赛的中专在读生,舆论场很快就充斥着“小镇青年逆袭”“中专生大战清北斯坦福高材生”“天才少女自学成才”之类的声音,姜萍也迅速成为爆火网红。当时虽然不乏质疑的声音,比如很多数学专业人士从板书、日常数学成绩、专业软件、导师历史参赛行为等多方面指出整件事的反常之处,但很快就被淹没。这其中,有民间社会对“逆天改命”“偏科学生”这类草根叙事的想象和同情,也隐含着对“寒门难再出贵子”的担忧和批评。但作为赛事的主办方,从预选比赛出结果到如今,长达143天的时间里,阿里巴巴达摩院未对赛事的公正性进行过任何的核实与验证。这已不是竞赛赛制不够完善、管理不够严谨等问题了,暴露出来的实质是主办方向流量带来的私利、向社会浮躁的风气妥协。
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已连续举办六届,以不设报名门槛、趣味十足,闻名坊间,也激发了网友“集体”学数学的热情。截至目前,赛事已吸引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5万人次参与。但在今年这一届,资本的裹挟、流量的冲击、教育的浮躁从来没有表现得如此明显,在预选赛结果出来后,主办方明知像姜萍这样的选手晋级情况非常少见,却没有首先去调查出线者成绩的真实性与严肃性,而是派人采访了姜萍,并制作了宣传视频,迅速收割了一波流量。而当各种专业质疑不断出现后,花两个小时就能测出的数学水平,组委会硬是足足拖了140多天。这140多天所形成的舆论,让赛事得到足够曝光,却让一个17岁女生从“造神”走向了“毁神”。作为事件的深度参与者,身为未成年人的姜萍应受到一定保护,但她在参与这场“宣传战”时,未能保持诚实;姜萍的老师则选择了不道德的方式帮助学生参赛,从而让事态恶化。可作为推动者和宣传者的阿里巴巴达摩院在此事件中应负有更严重的责任,其在组织、宣传和对参赛选手的保护方面存在的疏漏。不只损害了竞赛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更是对一名17岁女生未来人生的一种漠视和伤害。我们很难想象,随着通报结果出来,已在公众视野中消失很久的姜萍,将度过一个怎样漫长的处在非议中的生活。
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本是旨在以趣味盎然的形式激发全球民众对数学的热爱,揭示其无尽的魅力与价值。但如果将资本与流量置于高位,将虚荣与造假视为可行,这就是对数学和教育的最大伤害。此事件是对整个社会教育与竞赛机制与规范的提醒与警示,这里可以用网友们改编普希金的一首诗,来提点我们每个人都要对社会浮躁的风气抱有几分清醒: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要相信,高数不会欺骗你,
因为不会就是不会。(昆明信息港首席评论员 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