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绘就昆明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4-10-30 08:39:24      来源:昆明信息港

84551730234186212

石林人参果产业快速发展。记者刘凯达摄

近日,在石林县圭山源美2000余亩标准化苹果种植园里,一棵棵果树整齐排列,硕果累累、色泽饱满,逐渐形成采摘苹果+休闲旅游等跨界、融合共同发展模式。这是近年来,昆明始终坚持创新“农业+”科技、生态、文旅等模式,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的一个缩影。

“农业+科技”强引擎

为产业发展凝聚引领力

近年来,昆明始终坚持“科技兴农”理念,深化“五良”融合,加快农业生产由传统的人力集中、资源密集型向科技引领、资源集约型转变。昆明先后实施品种培优新工程,开展特色马铃薯、鲜食玉米、特色水稻、旱稻等自主新品种选育、引进评价及相关技术研发工作,14家企业入选省级种业阵型企业,打造小麦、青稞大麦、小春马铃薯、油菜、玉米、大豆等8个种子展示和试验示范基地。

在推广生物防治新技术方面,昆明先后在滇池流域及补水区开展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肥减药技术推广、农田径流污染控制工程、减肥减药稻鱼综合种养工程;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发放有机肥1000吨、生物菌肥10吨,施用面积2000亩;推广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8.85万亩,在10个县区实施加厚高强度地膜42万亩、可降解地膜4.2万亩,让减肥、控药、洁田、修复、循环同步实现。

在拓展机械化场景新应用方面,昆明建成12个区域农机服务中心,推广田间监测及作业监控设备12台、液态撒肥机16台、饲料(草)加工机械105台,完成机插秧2820亩,玉米精量播种12000亩,全力补齐机械化高效种植、收获、植保、烘干等方面的短板。 

“农业+生态”强底蕴

为农产品提升竞争力

始终坚持“绿色强农”理念,让“绿色”成为农产品的金字招牌,形成“优”“全”“强”的新格局,成为昆明绿色生态农业工作新特色、新亮点。在产品做“优”方面,昆明联合驻昆农业科研院(校)所,推进晋宁花卉、寻甸肉牛、禄劝中药材、宜良鸭产业、石林人参果、嵩明蔬菜等特优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打造过硬区域品牌。

在品种做“全”方面,昆明围绕粮食、花卉、蔬菜、林果等重点产业,筛选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生产基地356个、重点产业企业596家。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推动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发展分拣、清洗、包装等初级加工;推动中药材、肉制品等农产品发展预制菜、成分提炼等精深加工,重点推动石林县高原特色绿色肉制品加工园区、西山区伊利奶制品加工企业等重点项目建设。

在品牌做“强”方面,昆明大力创建区域公用品牌,严格审查认证,着力提升农产品品牌品质。绿色食品认证共计受理34家企业61个产品。组织3家企业4个产品申报名特优新,6家企业36个产品通过有机产品认证。

“农业+文旅”强功能

为群众增收注入新动力

昆明始终坚持“融合富农”理念,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等新业态,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在创新模式上,昆明大力推广6个“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村经验做法,着力打造“万溪梨园”“福安六坊”“雁塔花巷”“七彩梦乡”“康旅石桥”“彝青人家”等品牌,加快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积极培育发展富民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

在创立品牌上,昆明按照总体规划、合理布局、串珠成链、联动发展思路,在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地理民俗价值的46个自然村实施“一村一策”高标准农文旅项目,形成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以嵌入式开发精品旅游路线打造6个村9个点位,精品民宿10个村共13个点位,有效促进民宿、餐饮、农产品销售等快速发展。

在创建阵地上,昆明努力推进滇池生态、村庄形态和产业业态“三态”协调发展,持续引入婚拍、旅拍、旅游公司、户外运动、特色饮品等运营企业,策划打造一批打卡点景观,引领滇池沿岸乡村改造全面提升。加快推动福保村大学生创业园、台湾青年创意园、五福村学生研学基地等项目运营,构建布局合理、类型多样、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环滇池乡村生态旅游圈。 (昆明日报记者廖兴阳 通讯员郑欣峰)


编辑: 张朝瑞 责任编辑: 孙红亮

广告热线:(0871)65364045  新闻热线:(0871)65390101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滇B2-2009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