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市场监管局于日前发布消息:为进一步规范普洱茶市场秩序,依法严厉打击普洱茶广告乱象,持续净化普洱茶市场环境,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即日起,云南省市场监管局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普洱茶广告乱象治理行动。消息一出,众多正规茶企、从业者认为,终于能去掉这块积郁已久的“心病”了,希望“乱象一日不止,行动一日不停”,还给消费者一个放心、安心、舒心的普洱茶市场氛围。
云南茶产业是云南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之首,云南有15个州(市)产茶,110多个县(市、区)产茶,涉及的茶农超过600多万,涉茶人口达到1100多万,综合产值1380亿元,主要的核心产品是普洱茶、红茶、绿茶和白茶,其中尤以普洱茶为重,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但随着普洱茶声名鹊起,“搭便车、打擦边球、劣币驱逐良币”进行广告宣传的现象接踵而来、进而层出不穷,最著名的“老班章古树9.9块包邮”只是多如牛毛的乱象中之一例,这些不良从业者的产品鱼目混珠、泥沙俱下,严重影响了普洱茶的声誉,也对正规茶企的经营造成影响,真可谓“苦其久矣”,整治这些“乱拳打死老师傅”的乱象已经势在必行。
包括“查处以低价班章、冰岛普洱茶广告为噱头吸引消费者,实际销售以假充真的班章、冰岛普洱茶欺骗消费者的虚假违法广告;查处虚构产地、年份、工艺、品质、树龄、树种等信息,误导消费者认为其购买的普洱茶具有特殊品质或价值的虚假违法广告”等内容,云南省市场监管局列明了本次行动五条重点治理方向,都是直指目前问题存在严重的“靶向”,目标精准,有的放矢,若能一以贯之,必将为云南普洱茶提供一个风清气正的大环境,也会让众多普洱茶从业者拍手称快。
但是,在治理中需要注意一个问题:既然存在已久,而且很多正规茶企也使出浑身解数试图化解甚至终结这些宣传乱象,为何最终还是养痈遗患?
笔者曾经和一些从业者探讨过这个问题,答案不一而足:经过长时间自下而上的努力,目前冒用商标和品牌的现象基本消除了,乱的是冒用产地、山头,单独一个企业很难去抗争这些无良行为;很多劣质茶叶,里面还真有古树、单株、高杆,但是含量占比微乎其微,你能说它是真是假?这也是他们敢远远低于正常价格销售的“底气”;也有一部分不自觉的茶农,从源头上就以次充好,也难以把控……分析这些问题的时候,不难发现,治理普洱茶广告乱象,单靠一些企业、一个行业毕竟独木难支,需要政府出场、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见成效。而将普洱茶生产标准体系建设尽快纳入日程,也显得越发迫切:毕竟普洱茶产业是云南重点农业产业之首,在文化与经济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只有齐抓共管、齐心协力,蔓延多年、影响深远的乱象才能走向终结;只要找对方向、精准实施、用霹雳手段,云南普洱茶产业才能去芜存菁,健康成长。因此,云南省市场监管局的重拳出击,非常及时,非常有必要,虽然整治刚刚开始,整个过程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是已经在路上。假以时日,我们终将还云南普洱茶一个清朗的世界。(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杨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