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发布消息中,“95后”研究员赵子健因拥有4个不同专业的博士学位以及两个博士后经历,引发关注。10月12日,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殷福军院长表示,目前没有发现明显材料造假问题,但存在简历部分内容表述不规范的问题。并表示,若经过后续调查,赵子健材料如果符合研究员聘任条件,该院仍将继续录用。
需要指出的是,此前该院曾宣布暂停与赵子健的聘任关系,暂且不论到底是材料造假还是表述不规范,这一事件让公众对于“水博”“水硕”现象予以更多关注和讨论。近年来,由于国内对于研究生的招生和考核日益严格,硕博士延毕甚至被淘汰的情况也十分普遍。在此背景下,为了求职、晋升而欲获取更高学位的人群将目光投向了海外“易录取、好毕业”“学制短”的“速成硕士”“速成博士”。有多家留学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就表示,赵子健简介上所就读的这些院校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学位,入门门槛均不高,有的仅需提交申请表、个人陈述、推荐信等,甚至不需要提供GRE官方成绩。西安一所全国重点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的一名副教授坦言,虽目前无法判定赵子健简介中关于学历、任职真伪,但可确定这些学历、头衔的“含金量”并不高。
一直以来,博士学位是授予在专业上达到一定水平的研究者,人们也总是相信其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期待他们能输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解决学术前沿和现实中的难题。而“速成博士””的泛滥会对教育公平造成冲击,他们能享受与正常培养的博士一样的待遇,这对寒窗苦读的学子来说将是极大不公。这一乱象的出现,也反映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唯学历论”在一些地方越来越复杂化,再一次体现了就业、用人各个方面不够公平的潜在问题。必须指出的是,现在一些用人单位单一的考核体系,也在不断强化这种“学历情结”。“唯学历至上”似乎仍是许多用人单位在对外招聘时的“潜规则”,连一些本不需要高学历的工作岗位,近年也屡次出现硕士、博士参与竞聘的现象。这种不好的倾向和示范,一方面,固化了人们将高学历与“体面工作和光明前途”联系起来的观念,让一些人将学历镀金和简历注水视为捷径;另一方面,又让公众出现学历贬值、“读书无用论”等负面认识,无论从学术风气还是从职场用人等方面来看,给“学历崇拜”祛魅已是当务之急和必须之举。
当然,风气的扭转不是一时之功,需要加强相关制度的管理。为了减少留学归国人员中“水硕”“水博”的现象,教育部门已经发布了《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人文社会科学)》,这是中国首个跨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框架,填补了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空白。另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今年也对海外(含港澳台)学历学位认证体系进行了全面升级,并配套推出了更新的认证流程及复核机制,其核心聚焦于优化对“速成硕士”学位的认证处理。将于2025年1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则明确要求,“对境外教育机构颁发的学位证书的承认,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有了这些制度的配合,希望人们不再对“克莱登大学博士”盲目崇拜,也让这一灰色产业无法继续“淘金”。(昆明信息港首席评论员 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