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航拍中国》纪录片的观众,心里难免盼望着有一天,自己也能从地面垂直起飞,穿越蓝天白云,俯瞰大地美景。现在这一天真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了。国庆假期,滇池度假区大渔街道海晏村举行了eVTOL(无人驾驶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载人首飞活动,在让乘坐者一览滇池美景和海晏村的独特风光之时,也标志着低空经济和低空旅游已开始走近昆明。
据公开报道,此次昆明的eVTOL载人首飞活动采用全球领先的亿航无人驾驶自动飞行器 EH216—S,该飞行器是国内首款获得TC/PC/AC民航认证的载人级无人驾驶飞行器,已取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和标准适航证,是全球首个获得适航证的eVTOL。此次载人首飞的机型可同时供两人乘坐。试飞成功的视频发布后,吸引了许多市民游客留言:什么时候可以面向游客开放?价格如何?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运营公司正在办理相关手续,开放的具体时间和价格待定。
从目前国内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的运营进展来看,预计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运营合格证今年内颁发,年底前有望推出“空中的士”服务,广州、合肥、深圳、珠海、太原等地可能成为率先“吃螃蟹”的城市。于此同时,盯住这一巨大蛋糕的城市还有不少。
5月27日,每日经济新闻·城市进化论与火石创造联合发布《城市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报告(2024)》,并公布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30城评价结果。其中,北京、深圳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领跑全国。而昆明并未在这30个城市之列,虽然该报告的广泛性和权威性有待商榷,但从该指数所设立的指标体系来看,在企业聚焦度、资本活跃度、创新聚集度这三个一级指标上面,昆明的竞争力确实较弱,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城市的科创高地建设和大手笔科技投入,另外,还得在低空经济产业链上有较大积累,在导航、飞行控制等领域形成一定产业优势,这些短板都不是昆明短时间内可以弥补上的。
与之相较,昆明要想发展低空经济,环境友好度这个指标是个可以着力的方向。今年6月,《昆明市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力争通过3年时间,使全市低空经济规模达到300亿元。《意见》鼓励在环滇池、环阳宗海、大世博片区、北部县区、石林—九乡等景区景点探索开发eVTOL空中游览、航拍航摄、航空运动等特色项目,打造无人机编队表演、热气球、滑翔伞等消费新场景,形成低空旅游网络体系。
从《意见》来看,昆明低空经济的发展思路讲究扬长避短,首先着重于场景运营方面,这方面昆明可做能做的就比较多了。比如,可以学习湖南空域划设方案,按照超低空(120米以下)、低空中层(120米—1000米)、低空上层(1000米—3000米)不同空域,采用“骨干航线划设+支线灵活延伸”模式,规划分层分域的低空航路航线网,并适时研究低空空域融合运行管理办法,构建精细化航线网络,积极争取空域资源利用最大化。或是借鉴安徽通航飞行服务“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武汉光谷开设“低空经济服务窗口”等先进经验,探索简化并公开低空飞行活动审批、飞行计划申请和审批(备案)程序,精简审批部门,探索精简化审批程序,建立更加健全的低空空域管理体制。同时,建立“军、地、民”多方参与的低空飞行联合监管机制,形成“云服务+网支撑+端感知+空域控制”的低空立体监管体系,对低空飞行实施有效监督。并强化运营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建立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低空经济市场机制,让低空飞行器“看得见、呼得着、管得住”。
2024年将是eVTOL快速发展的商业化元年。我们距离“空中出行”越来越近。在此背景下,昆明只要优化低空飞行活动的审批、航线管理、空域管理等工作,提升低空经济的环境友好度,从低空旅游项目和城市观光领域切入,并在后续继续推进空中通勤、交通接驳、应急救援等场景的商业化落地,即使面临暂时的短板,也能拓展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昆明信息港首席评论员 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