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不仅是丰收的庆典,更是家庭团圆、思念亲人的象征。当满月升起,人们仰望星空,思绪随着月光流转,跨越山海与时空,连接起远方的亲人与朋友。
而在此时的昆明,有这样一群外国人,他们在这里学习、工作,与昆明的山水和人文紧密相连。他们用各自的方式融入节庆氛围,感受中秋的团圆与温情,把这些铭刻进记忆。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倾听他们与中秋节之间那些独特而动人的故事,感受这一传统节日如何让异国他乡的外国友人找到“家”的感觉。
明月照情谊 缅甸籍留学生王森与朋共团圆
在昆明的金秋时节,明月如玉,洒下皎洁的光辉。来自缅甸克钦邦密支那的留学生王森,正满怀期待地与朋友们筹备中秋聚餐,感受这一充满温情的中国传统节日。
王森与中国的缘分始于2016年,当时她进入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习中文。初来乍到时,中秋节对她而言只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但每年的中秋,学校都会组织各国留学生共聚一堂,庆祝节日。她回忆道:“我们一起品尝月饼,聆听嫦娥奔月的传说,这些文化像种子一样瞬间在我心中生根。” 中秋节的团圆意象,也让她对远方的家人萌生出更多的思念与牵挂。
王森与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同学一起欢度中秋节。供图
2019年,结束德宏求学生涯的王森怀揣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理解,回到缅甸成为了一名中文教师。三年的教学生涯里,她不仅悉心传授语言知识,更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传递给缅甸的学生。每年学校举办的中秋节表演活动上,在王森的精心组织下,学生们装扮成嫦娥,演绎着嫦娥奔月的经典故事。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缅甸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王森对中秋节的记忆与感情愈发深刻。
王森近照。供图
岁月流转,2023年10月,带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提升中文水平的强烈愿望,王森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来到云南大学继续深造。如今,在昆明生活近一年的王森即将迎来属于她的第七个中秋节。于现在的她而言,中秋节已经超越了地域的界限,成为了一种情感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中国与缅甸,以及那些因文化而结缘的人们。
明月高悬,照亮了人们的思念,也见证着王森与中国的不解之缘。谈及今年的中秋计划,王森满怀期待地表示,她将与在昆明的缅甸朋友们共同烹饪一桌丰盛的晚餐,品尝月饼,共赏明月,欢度这个象征团圆的节日。“我非常期待第一个在昆明的中秋夜,这将是一个充满温情与欢笑,融合着中缅两国文化的难忘夜晚。”她说。
月饼传祝福 斯里兰卡教师还要给孩子讲“嫦娥奔月”
当昆明大街小巷的商店里陈列出各种风味的月饼时,节日的气息渐浓,苏佳斯便知道中秋节即将来临。苏佳斯(Sugath)来自斯里兰卡,目前在云南大学担任僧伽罗语教师。自踏上中国以来,他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八年,而其中的四年是在昆明度过的,“中国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他深情地说。
苏佳斯近照。供图
在苏佳斯眼中,中秋节是一个感恩丰收、庆祝满月与家人团聚的节日。中秋节象征着团圆、和谐与繁荣,夜空中的一轮满月,仿佛凝聚了所有的美好愿望。“即使与家人分隔两地,但通过分享一块月饼、共赏一轮明月,仿佛便能跨越千里,将思念与祝福传递到彼此心间。 ”
回忆起过去几年在昆明过中秋节的情景,苏佳斯仍心生温暖:“在昆明,很多窗户贴着月亮和玉兔图案的民间剪纸,热闹的街头有耍龙舞狮表演,还有悠扬的传统音乐回荡在耳边。”尤为特别的是,云南的中秋节装饰,融合了当地丰富的民族艺术,这种文化多样性令苏佳斯着迷。
“在中秋佳节走访朋友时,中国朋友总会送上一盒精致的月饼作为礼物。”在昆明生活多年,苏佳斯对月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同地区月饼的种类、口味和馅料各具特色,展现了各地的饮食文化。例如,传统的广式月饼、潮州月饼,以及云南本地独具特色的滇式月饼。而近几年,他也尝试了不少现代创新月饼,如冰皮月饼、冰淇淋月饼,甚至松露月饼。
然而,让苏佳斯念念不忘的,还是滇式月饼,尤其是云南火腿月饼。他描述道:“这种月饼以云南当地腌制的火腿为馅,有时还会加入少许糖,咸甜交融,别有一番风味。”在他看来,滇式月饼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中秋节表达祝福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苏佳斯和家人的合影。供图
今年中秋节,苏佳斯计划与妻子、女儿和儿子一起,亲手制作一些剪纸艺术品,体验传统节日的趣味。“我还打算给孩子们讲嫦娥奔月的传说,让他们了解中秋节的文化背景。”除此之外,他们一家还将参加昆明中秋节主题音乐会,他的女儿将在音乐会上演唱几首中文歌曲。此外,还将享用丰盛的传统中国菜肴,包括清蒸鱼、饺子、芋头,以及象征团圆的时令水果柚子。
对苏佳斯而言,在昆明过中秋节,不仅能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热闹氛围,更是一次深入体验云南民族风情的文化之旅。中秋赏月、品味云腿月饼,不仅是视觉和味觉的享受,更是家人团聚、传递祝福的美好时刻。今年,苏佳斯将在“第二故乡”继续感受中秋节带来的温馨与美好。
跨越千山万水 老挝籍留学生倪娜期待月饼的“甜蜜世界”
随着中老铁路通车运营,老挝与中国的联系日益紧密,越来越多老挝青年学子跨越山河,来到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活力的土地,求学深造,并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云南大学老挝籍留学生倪娜就是其中一位。
倪娜近照。供图
今年,是倪娜在中国度过的第二个中秋节。回想起初次在中国欢度中秋的情景,倪娜的眼中闪烁着怀念与感慨:“那时,我还是对这个节日知之甚少的异乡人,但在中国朋友和老师的热情介绍下,我逐渐领悟到中秋节背后那份沉甸甸的团圆与思念之情。它如同老挝的‘月福节’,深刻诠释着家庭温暖与相聚的无价。”
谈及今年的中秋计划,倪娜难掩兴奋之情,“我们早早就开始筹备这场庆祝活动,打算一同踏入月饼的甜蜜世界”。虽然月饼在老挝并不常见,但她对莲蓉蛋黄的独特风味情有独钟。“每次品尝,仿佛是在探索一种新的味觉奇迹。”倪娜还分享道,除了品尝月饼,她和其他老挝籍留学生还计划一起去采购食材,精心准备中秋大餐。她形容:“这种感觉就像是在异国他乡,我们一起构建了一个温馨的小家,彼此之间的依赖与默契因此更加深厚。”
今年中秋,倪娜与她的留学生朋友们还计划在云南大学校园内一同赏月、品尝月饼,并把老挝的特色小吃分享给她的中国朋友们。“中秋节对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我和中国朋友的心。通过这个节日,我们加深了了解,进一步感受彼此文化的独特魅力。”倪娜深情地说道。
在节日前夕,倪娜也不忘通过电话向远方的家人传递思念与报平安。“尽管身在异国,但我的心始终与家人紧密相连。我会告诉他们我在这里过得很好,请他们放心。”
中老铁路的通车,毫无疑问为像倪娜这样的留学生开启了通往中国的新篇章。它不仅缩短了物理上的距离,更拉近了中老两国人民心灵的距离。如今,从老挝万象到中国昆明的旅程变得十分便捷,仅需九个半小时的高铁旅程就能跨越国界,这让越来越多的老挝籍青年有机会来到中国学习和旅行,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因此日益浓厚。
对于倪娜而言,中秋节的意义远不止于品尝月饼、观赏明月,它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与文化的传承。在这个充满温情与团圆的节日里,她既能感受到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也能在中国朋友的陪伴下体验到另一种形式的团聚与幸福。这种双重的归属感,使她更加珍惜在中国的每一刻时光。(昆明信息港 记者洪俊杰 戴至荷 石嘉欣)
缅文稿件:
老挝语稿件:
ຂ້າມພູ ແລະ ແມ່ນ້ຳ,ນາງ ນີນາ ນັກສຶກສາຕ່າງປະເທດທີ່ສຶກສາຢູ່ຄຸນມິງຄອງຄອຍ"ໂລກຫວານ"ຂອງເຂົ້າຫນົມໄຫວ້ພະຈັນ.
英文稿件:
Foreign Friends in Kunming Joyfully Experience the Mid-Autumn Fest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