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区用了约8年的时间建设海绵城市,走过了从理念到全域推广的转变过程,为盘龙区打造宜居、韧性和智慧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特别是在工作组织、统筹规划、全流程管控、资金保障、公众参与5个方面,为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积累了盘龙经验。
出台“硬规”机制
盘龙区先后制定了《盘龙区争当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排头兵实施方案》《盘龙区关于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工作方案》(2022-2024年)和《盘龙区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等“硬规”,印发《昆明市盘龙区海绵城市建设2024年目标任务实施方案》,明确了从规划控制、项目建设过程管控及部门职能任务分工等多个方面建章立制,形成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机制,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构建技术标准体系
结合盘龙区实际,编制印发《盘龙区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审批办事指南》《盘龙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低影响开发单项设施建设模型参考图集》,按要求编制海绵设计方案专篇,为全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保驾护航”,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高标准落实。
在系统构建上“下功夫”
在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等方面“下功夫”。盘龙区充分利用河网水系连通工程作为海绵体系构架基础要素,构建“三横三纵一面”治水体系,即以盘龙江、金汁河、东干渠三条纵向主河道和马溺河、清水河、羊清河三条横向联通河道为主体,依托面山防洪滞蓄工程,开展河道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通过河道连通、河库连通,构建水网,按照纵向拉长“流程”增强“弹性”,横向拓宽“水域”增加“韧性”,实现河道间、河道水库间水资源合理调配,实现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排汛排涝能力显著提升、河湖水质稳定向好。
抓项目建设过程管控
盘龙区水务局联合区住建、区城管、区城改等建设管理部门共同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区域整体治理,恢复城市“呼吸”功能,助力城市提升改造项目。盘龙区自2016年开始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以来,共开展建设海绵型项目365项,其中完工项目231项,在建134项,涵盖海绵型建筑与社区、海绵型道路广场、海绵型公园绿地、海绵型水系、管网与泵站等多个方面。同时,切实加强对辖区内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进行事中、事后监管,每月至少开展1次检查,督促不符合建设标准的项目及时整改,确保项目建设效果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建立年度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现有64个项目列入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海绵建设国家项目库,针对不同类别项目、不同建设阶段及时提出海绵建设建议。
打造示范片区引领
合力打造“城市水系治理综合示范区”和“老城海绵化提升改造示范区”两个示范片区建设,面积21.64平方千米。水系治理综合示范区以系统开展水系综合治理为重点,开展东干渠水环境综合整治、金汁河美丽河道及水环境整治、东白沙河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等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系统解决城市防洪、内涝、水系治理等问题,建设安全、美丽的城市河道。老城海绵化改造示范区以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为重点,聚焦污水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主题,按照“污、涝同治”的思路,开展盘龙区昆纺大沟汇流片区和白塔路汇流片区防洪排涝提升及雨污分流改造、鼓楼沟片区和明通河片区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改造、防汛排涝补短板等项目建设,全力推进片区雨污分流改造,实现清污分流,建设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实现清污分流,污水进厂、清水入河;同时,通过海绵化提升改造,完善社区绿地系统建设,提升示范区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助力“绿美春城”“幸福春城”建设。
盘龙区有效融合滨河海绵绿廊及生态健身带建设项目和金汁河美丽河道及绿色廊道建设项目、明通河汇流区防洪排涝提升及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长寿路社区海绵主题公园等项目,将海绵工程设施与景观提升高度融合,打造居民生活休闲乐园,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居民幸福指数持续提升,共享海绵城市建设成果,多次受到国家、省市专家认可。
2024年将积极推进明通河片区、鼓楼沟片区、金江片区防洪排涝提升改造等海绵典型示范项目,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成为昆明海绵城市建设典范。
上“小课堂”做足“大讨论”
积极开展交流推广,推动社会大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业内相关人员在海绵城市领域的技术能力水平。邀请国家、市级、区级海绵技术服务单位及海绵城市专家助力,组织外出调研外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做法及成效,学习借鉴优秀做法;以“海绵如何提升一座城”为主题,组织开展“局长小课堂”大讨论,紧紧围绕“推进城市节水,建设美丽春城”宣传主题,在长寿路海绵主题公园集中开展盘龙区2024年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游园活动,对海绵城市建设知识进行宣传、讲解,活动经多家新闻媒体报道,营造出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海绵城市的良好氛围,取得较好成效。
清水润城,城水共兴。海绵城市建设是重要的安全举措、生态举措、民生举措,盘龙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将坚定信心和决心,明确目标和初心,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进一步攻坚克难,推动盘龙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