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插画图表由本报美编 张维麟 赵行伟 绘
七彩云南,美美与共。美在绿水青山,美在蓝天白云,美在多姿多彩,美在色彩斑斓。作为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云南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和重大职责。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云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确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战略地位,把保护好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作为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绿美云南建设的重要内容,始终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COP15第一阶段会议以来,云南进一步树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持续完善政策,加大力度把生物多样性纳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省人民的共识和行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云南成为各族群众接续奋斗的目标。
美丽云南成为美丽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
作为中国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全球34个物种最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和“物种基因库”的美誉,生物多样性居全国之首,也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2021年10月,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成功举办。2022年12月,云南积极参与筹办COP15第二阶段会议,组建8个团组赴加拿大蒙特利尔参会,向全世界展现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实践及丰硕成果。
COP15的成功举办,为云南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强大动力,大会通过的“昆明宣言”“昆蒙框架”等重要成果,都深深刻下了昆明烙印,极大地提高了国际社会对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度,云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2021年,“短鼻家族”15头亚洲象的长途旅行,吸引了世界目光。亚洲象北上南归之旅温暖了全世界。人象在相处中探索彼此的世界,在陪伴中收获保护经验,生动展示了我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努力与实践。
立足长期经验,创新思路推动高质量保护,云南持续开展珍稀濒危、极小种群和特有物种的拯救、保护、恢复工程。巧家五针松、华盖木、云南梧桐、亚洲象、滇金丝猴、绿孔雀、大理弓鱼等一大批濒临灭绝的物种获得新生。曾经在滇池野外灭绝的滇池金线鲃重新引入滇池,种群数量不断扩大,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范例。
目前,云南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为辅的保护体系日趋完善,构建了“三屏两带”的生物生态安全格局,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3%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绚丽多姿,源远流长,是亚洲象北上南归的温暖之旅,是高黎贡山猿啼鸟鸣的自然之音,是红嘴鸥漂洋过海的春城之约,是苍山洱海风花雪月的美丽邂逅……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省委书记王宁向全世界发出邀请,诚挚邀请大家来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从雪域高原到险峰峡谷,从江河湖泊到幽谷密林,从古镇村落到钟灵毓秀,彩云之南是诗的远方,梦的故乡。“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正是云南矢志不渝建设生态文明,擦亮绿色底色,提升幸福成色的生动诠释。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云南充分利用生物资源禀赋,开展“两山理论”实践创新,把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作为云南加快绿色发展的突破口。云花、云药、云茶、云果、云菌等生物优势产业渐成规模,高原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生态资源优势正成为云南经济发展优势。
聚焦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人文美的美丽云南已经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从“局部美丽”到“整体美丽”演变的核桃之乡大姚;从嶙峋石漠到丰美绿洲的西畴;生态与发展互促双赢的迪庆;持之以恒厚植生态优势、深耕绿色发展的临沧;让人记得住乡愁的大理……
云南省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作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建成中国最美丽省份、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先后涌现出一批示范创建典型,绘就绿美云南生态画卷。
大姚县是传统的核桃之乡,当地以“一县一业”核桃特色县为抓手,在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品牌化打造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三产融核”的新发展模式,全县农民人均核桃收入4952元,核桃树成为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摇钱树”“绿色银行”和“铁杆庄稼”。
迪庆藏族自治州全力发展绿色产业,着力打好青山保卫战,1.6万余名生态护林员开展日常巡护,实现林区巡护全覆盖。曾经的伐木工人变成了种树人、护林员,老百姓得到了生态补偿,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区域典型生态系统和重点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实现由伐木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变。
西畴县探索出“六子登科”的石漠化治理与绿色发展体系,以石漠化治理为核心,林草产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融合发展,生态环境从嶙峋石漠蝶变成丰美绿洲,人民生活实现从“三光村”“口袋村”到“生态村”“小康村”的跨越,走出了一条石漠化地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探索之路。
放眼云岭大地,得益于多年的持续奋斗和努力,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数量和质量双提升,示范建设影响力持续加强。
在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方面,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5个州(市)、县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7个地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方面,有5个省级生态文明州(市)、11个省级生态文明县(市、区)和615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街道)获得省政府命名。
同时,云南省有3个单位和3名个人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奖。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善洲林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元阳分局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称号。石林彝族自治县鹿阜街道办阿乌村党总支书记杨金富、西双版纳州生态环境局勐海分局主任科员周坤、双柏县爱尼山乡力丫村支书普友华获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称号。
践行生态优先,矢志绿色发展。极目彩云之南,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云南的全民行动观,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倾心保护“象往的世界”
高山密林,绿意盎然。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里,一头叫“昆六”的大象正在玉米地里觅食。在这里生活了10多年,“昆六”的伤情基本恢复,虽然右眼失明,却因帅气的形象,被工作人员冠以“野象谷第一帅”美称。
2010年2月19日下午,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管护所的巡护人员在巡逻时,发现了被困在谷底的成年公象“昆六”,当时它受伤严重,救助队伍立即对其展开营救。但在转移过程中,它醒过来直接冲上高速公路,让救援人员手足无措。“大象医生”保明伟用麻醉吹管,精准射中了大象臀部,“昆六”逐渐平静下来,最终安全转移到救助中心。“昆六”的故事成为人类救助野生亚洲象史上的典型案例。
“亚洲象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3个地方,栖息地的集中性导致救助亚洲象的实践方法在全国都存在许多空白,我们只能在陪伴大象的过程中,一步步探索保护路径。”保明伟说,只要熟知大象的生活,摸清它们的习性,在日常的工作中积累经验,就能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出救助亚洲象的有效方法。
多年来,保明伟将精力倾注在大象上,他在实践中逐步摸清了大象体温等生理指标,建立起大象正常的生理指标数据,填补了国内野生亚洲象身体指标的空白,为日常管理大象、大象疾病诊断以及救治提供了科学参考。此外,他和同事还对Polar H10心率传感器进行改装,实现对亚洲象心率的监测,并可通过蓝牙将读数传输到手机App,为亚洲象健康检查提供了数据参考范围。保明伟还在亚洲象的繁育技术上取得突破。在他的主导下,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通过人工辅助方式,成功繁育出9头小象,成活率达100%。
“亚洲象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雨林的伞护种,对其他物种及雨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平衡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保明伟说,“我们有幸和亚洲象生活在一个地方,得以在第一现场接触到这一物种,所以我们对大象保护的技术探索会持续下去,不断提升技术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让濒危物种绝处逢生
云南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居全国之首,是全球重要的粮食、药用和花卉等经济作物起源中心。为切实保护好这些宝贵资源,多年来,我省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为抓手,探索植物保护新模式。
2005年,云南省在全球范围内创新性提出“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理念;2010年,出台并实施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和紧急行动计划。
10余年间,云南省以极小种群物种保护为抓手,积极探索极度濒危物种抢救性保护的有效措施与方法,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理论和实践体系。极小种群物种的保护,改变了传统以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为主的保护模式,促进了科学研究和保护实践的融合,种群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保护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极小种群物种的科学保护。
漾濞槭曾经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物种之一,仅生长在漾濞彝族自治县境内,是我国极度濒危植物。为了推进漾濞槭的物种保护工作,漾濞县从建立就地保护点、野外回归点和挂牌保护等方面,开展漾濞槭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资源拯救保护工作。通过10多年的保护,漾濞槭从最初被发现时全世界仅存4株,到如今已经繁育出数万株。
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的华盖木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外分布范围极小,种群数目小。通过加强就地保护、开展回归试验示范等,如今,华盖木原生境得到有效恢复,种群得到扩大,小桥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培植华盖苗木近3000株,香坪山林场建起了200余亩的濒危珍稀树木园。
亚洲象数量从150头增长到300头左右,滇金丝猴从1400只增长至3800只左右,西黑冠长臂猿、黑颈鹤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迁地保护的壮丽含笑、滇桐、云南金钱槭、萼翅藤等已开花,部分种类能正常结实;在野外已经灭绝的富民枳在原产地得到野外回归重建……
随着云南省持续实施120多个拯救保护项目,曾经呈现出种群退化和数量持续减少趋势、随时濒临灭绝的112个云南极小种群物种得到了抢救式保护,云南省在极小种群野生动物物种保护措施和保护管理模式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在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主会场“中国角”展览展示区,“极小种群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边会向全球展示和分享了云南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典型案例,推广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理念和策略,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十四五”以来,云南的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工作开启新征程。2021年,云南全面启动第二个10年保护计划,坚持目标规划引领,完善管护体系建设,突出拯救保护重点,把更多的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物种纳入保护范围。本报记者 胡晓蓉
完善标准体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滇金丝猴救护及放归技术规程》针对伤病、弱小、离群滇金丝猴,规范了救护和放归栖息地的规范程序;《亚洲象野外救助技术规程》从管理组织和救助技术两方面入手,规范了亚洲象野外救助工作流程和要求;《绿孔雀检疫技术规范》对易造成绿孔雀疫病的四种病原规定了科学检测方法……
近年来,云南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各项工作,尤其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化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升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和预见性,云南各级各部门不断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科研,多措并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在基础研究、完善法规、保护体系、监管执法、合理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21年,我省在《云南省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16条重点措施》中提出,加强地方标准的编制和修订,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标准体系内容。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会同省林业和草原局,以我省旗舰物种和极小种群野生动物为核心,以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突出重点、创新引领为原则,建立以标准体系为方法的工作思路,致力支撑和引领野生动物的科学保护工作。
2023年5月,我省成立了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科学的工作依据和更好的标准化服务。同时,利用行业专家、高校科研平台和学科团队优势,积极服务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生物多样性政策制订、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公众教育等方面作出贡献,为标准研制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2008年以来,云南省主导制定生物多样性代表性物种的核心保护相关标准217项,其中,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8项、行业标准45项、地方标准158项、团体标准3项,标准涵盖动物类、云花类、云茶类、云药类、特色植物种质保护与培育类、自然资源保护类等6大类。2021年,在COP15第一阶段会议召开期间,云南省市场监管局发布了亚洲象、滇金丝猴、绿孔雀3个云南珍稀濒危旗舰野生动物保护20项地方标准,首次以标准的形式提出了科学操作方法和实施路径,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性地将标准化的科学理念和方法应用到三个濒危动物保护领域,系统性推进野生动物保护标准化工作,填补了亚洲象、滇金丝猴、绿孔雀等野生动物保护标准空白。
以严密法治护卫绿水青山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绿孔雀保护法庭”为当地群众所熟知。2022年10月,双柏县人民法院恐龙河自然保护区绿孔雀家园法律保护巡回审判点挂牌。该审判点的设立,是法院整合审判力量、用司法护航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抓手。
成功办理全省第一例民事公益诉讼案、第一例行政公益诉讼案、第一例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第一例民事公益诉讼调解结案,开展全省第一例公益诉讼案件庭审网络直播,普洱市检察机关“绿色检察”品牌被评为全国检察机关优秀文化品牌……普洱市检察机关在生态环保公益诉讼检察中创造的多个“第一”,成为省内外媒体捕捉的焦点。
“本案审理为人民法院加强生物安全保护,防治外来物种侵害,以法治手段保障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提供了有益的司法样本。”2023年6月5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的2022年度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中,保山市龙陵县人民检察院诉某镇人民政府怠于履行外来物种阻截防控监管职责行政公益诉讼案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探索和实践在云南持续深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构建出以流域、森林、湿地等生态功能区为单位的跨行政区划集中管辖制度,实行环境资源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理模式,打破地方保护,统一裁判尺度。通过开展补植复绿、增殖放流、护林护鸟等修复方式,我省不断健全制度保障机制,探索建立“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的审判执行机制,积极尝试“环境公益修复基金账户”和“林长制+森林法官”执行机制,推广种植公益诉讼林,司法治理效果稳步提升。
立足省情,我省围绕“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目标,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守护好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使彩云之南成为无数人的“诗和远方”。(云南日报 记者胡晓蓉 段毅 王丹 朱丹 陈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