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提案是指事关国家和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建议措施可行的提案。重点提案是提案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政协每年社会关注度最高的一项工作,是百里挑一的提案。
昆明市十四届政协以来,全面实施“清单化办理”“清单化答复”,做到重点提案重点协商、重点办理,努力形成“职责明确、运转协调、调研深入、协商充分、督办有力、落实到位”的办理工作格局,力求通过办好一件重点提案,解决一些共性问题,推动发展一个方面的工作,把每一件重点提案都办成精品、办出成效,切实发挥重点办理提案的示范带动作用。
自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以来,市政协收到提案材料590件,经审查立案451件。根据《政协昆明市委员会重点提案工作规则》,按立案总数2%的比例,经过推荐、初选、复选,市政协主席办公会确定《关于将磨憨国际口岸打造成沿边开放新高地的建议》《关于加快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市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议》《关于优化花卉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的建议》《关于把环滇周边湿地打造成为滇池保护治理科普宣传和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建议》《关于争当全省排头兵构建昆明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议》《关于发展预制菜产业、打造滇菜品牌、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共6件提案,为2023年度重点提案。
关注点
1 磨憨国际口岸打造
《关于将磨憨国际口岸打造成沿边开放新高地的建议》认为,在共建磨憨国际口岸城市这一决策部署走深走实之际,全省全市须齐力提升“知滇知昆”“知老知边”“知勐知磨”的认知,并提出6步建议:
第一步,兴贸易之城,建贸易强市。支持昆明建设贸易之城,把贸易培育成昆明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支柱产业。
第二步,重相互联系,实无缝对接。把省会城市的管理理念、现代化气质以及高科技武装,充分体现到磨憨国际口岸的建设与开发上。
第三步,唱好双城计,上演现代剧。强化昆明与万象的精准对接,演绎“两亚”辐射中心的现代好剧。
第四步,促一线放开,抓二线管好。分清一线和二线的区域范围,明确各自功能作用定位和实现路径。
第五步,链条接三亚,吸引全中国。善于扮靓自身,吸引东亚、东南亚、南亚的投资者,吸引国内外的贸易资源。
第六步,聚焦大要素,打造新平台。针对土地、资本、人才、科技、政策等生产要素,昆明万象携手搭建多方平台,闯出一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路子。
关注点
2 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关于加快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市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议》认为,昆明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需要缓解住房租赁市场结构性供给不足,切实解决新市民、青年人阶段性住房困难问题。
提案提出,从规划、建设、管理、服务、退出等各环节统筹着手,加强政府不同管理部门、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企业、金融机构、租赁住房运营公司、承租人等利益主体的联动,同时加强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和治理,探索保障性租赁住房资金筹集方式,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可持续良性发展。
提案建议,加强政府、企业、金融等多方沟通合作,探索保障性租赁住房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运营,拓宽保障性租赁住房资金筹措渠道。优化保障性租赁住房空间布局及基础设施等配套规划。整合保障性住房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信息优势,发挥数字平台在保障性住房信息收集、发布、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完善保障性住房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管理。
关注点
3 花卉产业发展
《关于优化花卉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的建议》提出,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加快制定昆明市推动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或办法。
加大科技赋能。推动种质种源创新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培养花卉种质资源在收集、保护、研发、创新等方面的技术人员。
构建现代花卉流通体系,畅通产业走出去渠道。提升花卉交易市场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推动花卉企业国内国际一体化发展。
强化花文融合,彰显城市优势特色。依托昆明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花卉文化价值,策划和包装好昆明花卉与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定位和品牌,拓展花卉文旅新业态,提升城市品位,进一步增加昆明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市场客源。
建立花卉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提升分析服务能力。结合昆明实际,建立昆明花卉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丰富花卉产业统计指标涵盖内容。
关注点
4 滇池湿地生态文明教育功能发掘
《关于把环滇周边湿地打造成为滇池保护治理科普宣传和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建议》提出,按照打造滇池沿岸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的思路,由滇池度假区牵头,结合编制全市湿地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整体规划,在环滇湿地系统性打造爱滇护滇科普文化长廊。
将生态文明教育延伸到中小学。教育部门牵头完善中小学组织校外实践活动相应政策,使生态文明校外实践活动有据可依;结合全市湿地公园的生态特色、物种特点、植物配置、地形设施特色,建立动植物保护、水质保护、湿地功能、滇池水生态等方面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
积极发挥好滇池湿地生态文明教育功能,把湿地建成展示滇池治理科技成果和治理成效的生态廊道,融入文化元素塑造独特的滇池“历史文化走廊”。
在环滇湿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爱滇护滇志愿活动,广泛宣传保护和开发湿地公园的重要意义,增强市民保护湿地公园的意识。
积极利用湿地资源,创建中小学生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关注点
5 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
《关于争当全省排头兵构建昆明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议》提出,从争当全省排头兵的战略高度谋划职业教育发展。加强政策执行所需条件的分析与配套,促进政策到落实的转化,创新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给予职业教育更多政策倾斜,建立更为完善的协同机制。
在全省率先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充分发挥在昆高校的优势,结合昆明产业布局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发展机制。围绕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出口导向型产业等,发展特色优势,在全省率先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产业升级等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以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为例,职业学校可根据该区域内重点发展的国际物流、跨境旅游医疗康养、进出口加工制造、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等产业,充分发挥专业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
提升职业学校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引导职业学校紧贴产业定位、产业结构、产业特色、市场方向和就业形势,建立健全专业增设、淘汰等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实习实训方式等,促进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紧密对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使专业培养人才符合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
关注点
6 预制菜产业发展
《关于发展预制菜产业、打造滇菜品牌、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提出,政府相关部门尽早建立有关预制菜产业发展的专项制度、规范、标准等,让行业发展有规可循、有法可依、健康发展。
制定符合昆明各地方预制菜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对农业企业发展预制菜产业给予大力扶持。
成立预制菜专属服务平台,并成立预制菜研发咨询专家组,同时引导行业龙头牵头整合资源并成立预制菜行业协会、分会、商会等民间组织,向企业介绍投融资渠道,为预制菜产品市场推广提供渠道推荐,举办行业培训、考察、会议活动等。
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研究如何将预制菜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适用于当地的产业发展之路,既达到产业发展的目的,又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昆明日报 记者朱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