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云南要实施“3815”战略发展目标谋划,这一顶层设计为云南描绘出了奋力赶超、后来居上的蓝图,确保到2035年,云南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因地制宜,守正创新,举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优化资源配置。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指出,要“充分发挥区位、绿色能源、高原特色农业、文旅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劳动力等优势”。新形势下,要促进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针对现有资源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统筹规划。一方面,明确资源配置的升级方向,促进资源要素组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结合市场需求,完善人才资源的灵活配置。发挥政府作用,对当地劳动人口进行静态及动态评估,掌握本省劳动人口的构成分布及流动规律,分析人力资源在助力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及劣势。发挥云南省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具有沟通中外、跨境人口流动频繁的区位优势,协调建立国际、国内及省内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另一方面,促进资源要素组合,实现产需有效衔接。第一,厘清资源要素投入与协调区域差异的杠杆调控关系,利用资源要素投入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弥补发展短板,实现供求平衡及产需衔接。第二,降低物化劳动消耗,提高工业增加值。正确认识云南省的资源禀赋,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利用云南已有的工业资源,强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推动工业结构由中低档向中高档过渡。
强化跨区域协作。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毗邻接壤,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要充分认识云南省的地缘优势,进一步健全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统筹完善周边国家外交战略,加强与区域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陆路和湄公河航线,推动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全方位运输体系的协同建设。坚持以国内物流为支撑、流通改革为重点、跨境物流为突破、供应链服务为保障,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积极探索现代联动布局。充分利用自身的战略区位优势,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推动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速赋能。把握国内重要节点城市的地位,协同国内其他省份,发挥云南作为开放门户、运输中介的特色优势。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提升省内产业层级,促进省际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国内外市场环境和资源的双重效应,增强省际协作,健全对外贸易机制,积极创建新的市场和新的竞争优势,为国内循环及国际贸易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完善绿色创新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云南要着力完善绿色创新体系,积极推动绿色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第一,充分利用云南山好、水好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绿色创新型产业,鼓励开展边境区域合作,坚持互鉴融合、求同化异的基本原则,吸取国内外经验,推进低碳标准国际化。第二,协同集聚本省特色产业,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加强社会宣传,提高政府奖励力度,鼓励省内企业加速绿色创新转型,集聚力量开展引领性科技攻关,探索绿色发展路径。促进本省特色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利用产业联动所形成的规模效应,推动产业集群升级转型。第三,建立绿色开放的市场环境,培养民众的绿色环保理念。把握沿边发展优势,发挥云南省的辐射效应,采取开放战略,将绿色创新理念融入开放经济态势,构建绿色创新的国际合作平台。第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健全本省人才政策。强化培养高精端人才,加速聚集创新型人才,留住用好复合型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南亚东南亚等地的优秀技术人员。鼓励青年返回家乡,参与家乡的绿色创新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云南发展,心系边疆各族人民,两次亲临云南考察指导、三次给云南干部群众回信,对云南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云南发展擘画蓝图、指引方向。迈上新征程,云南省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与行动,充分提升资源配置的精确性与科学性,将云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放在围绕绿色创新产业重点攻关,组织形成创新型产业化示范园区,推动跨区域协作,使云南省经济向着长期、全局、多维的高质量方向发展。(作者冯朝睿 胡慧 分别系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质量管理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