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3815”战略 稳中求进开新局
2023-01-25 12:02:42      来源:云南日报

2022年12月30日,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3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必须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抓好稳经济、增动能、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聚焦实施“3815”战略发展目标,抓紧抓好经济工作各项部署落实落地,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而不懈奋斗。

看清经济亮点

2022年以来,面临“三重压力”、疫情反复冲击和宏观经济下行影响,我省经济发展韧性强劲,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全省经济发展持续恢复,回稳向好基础不断巩固。

从需求结构来看,“三驾马车”协同发力。2022年前11个月,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6%,比上年高出3.6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高出2.3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3073.3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12.1%,比全国同期增速(8.6%)高出3.5个百分点。投资、外贸仍是我省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消费处于压抑状态,2023年释放消费潜力空间较大。

从产业结构来看,工业经济增势强劲。2012—2021年,我省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4%、高出全国4.4个百分点。2022年前11个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绿色铝硅产值双破千亿元,光伏制造全产业链基本形成,电子行业对规上工业增速贡献率达40.5%。2022年前10个月,全省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

从财政收支结构来看,民生支出保障有力。2022年前11个月,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727.92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3.8%,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4.6%。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中,民生领域支出保障有力,灾防和应急支出增长22.8%,交运支出增长11.2%,教育支出增长5.4%,社会保障和就业增长2.8%。

从营商环境来看,市场主体量增质升。随着“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一系列为政府“瘦身”、为企业“松绑”的政策渐次落地。2022年前11月,全省实有市场主体483.5万户,同比增长19.6%,增速位居全国第四位。旅游消费加快复苏,预计全年旅游业总收入、游客接待量将恢复到2019年水平。旅游消费的率先复苏,为2023年我省经济复苏拉开了序幕。

从新兴动能来看,绿色能源已成为第一产业。白鹤滩水电站全面投产发电,新能源、煤炭、电源接网等项目建设步伐加快。绿色铝、绿色硅、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不断完善,中国铝谷、光伏之都建设取得新突破。新能源电池产业从无到有迅速壮大,带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54%,成为工业增长的最大拉动力。

抓实工作重点

抓住政策窗口期,全力以赴稳经济。一要大抓投资,选准主攻方向,着力扩大产业投资,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政府专项债争取在2022年基础上增长20%以上,产业投资要达到全省固投额的50%以上,加快实施“重中之重”项目和“3个100”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二要大抓招商引资,聚焦打造重点产业、技术改造和建链补链延链,抓好产业链招商,实现跨越式发展。三要大力促进消费加快恢复,以旅游为先导、消费为基础,力促房地产和新能源汽车两个“大头”消费提振。四要大抓外贸,加快恢复口岸人流、物流、资金流,抢抓海外订单,推动商品贸易大进大出,促进服务贸易提速发展。

着力激活与释放潜能,全力以赴做好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三篇文章。一要大力发展资源经济。以资源换产业、以资源换市场、以资源换技术,把优质资源作为招引龙头企业、引进高端技术、引入优秀人才的杠杆,以提高竞争力为重点推进产业化市场化。按照“土、特、产”的要求,聚焦种业和电商两端,抓好乡土资源、地域特色、产业集群、经营主体,巩固提升“一县一业”创建成效;推进旅游业态创新,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观光经济”向“综合消费经济”转型升级。二要做好口岸经济。抓住国务院印发《关于改进口岸工作支持外贸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重大机遇,加快中老铁路沿线开发,着力发展通道经济;提升基础设施,提高口岸建设水平,增强通关效能,加快打造枢纽型口岸和磨憨、河口、瑞丽、腾冲、孟定五个智慧口岸。三要发挥好园区经济发动机作用。大力推进“腾笼换鸟”和“标准地”改革,着力做强主导产业、做大园区规模、提高亩产效益,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快重点园区优化提升。

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全力以赴增动能。一要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实现全覆盖、全链条、全流程监管,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二要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落实国家支持云南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意见,不断提升与国内先进省区、与周边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水平。三要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深化科技入滇,引进全国知名“双创”孵化载体落地云南,大力支持“双创”载体,优化产业创新平台布局,支撑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紧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全力以赴惠民生。一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统筹推进防返贫监测、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社区治理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二要突出抓好稳就业,加强对就业形势的分析研判,针对重点人群、薄弱环节采取务实有效的工作举措。扎实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继续支持以创业带就业。三是要加快教育卫生补短板,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引进更多国家优质医疗资源在云南落地。四要持续打造绿美云南,深入推进九大高原湖泊系统治理,加快国家公园创建,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

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以赴防风险、保稳定。高度警惕、统筹做好各类风险隐患防范处置,兜牢安全底线工作。着力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金融风险,确保粮食安全、电力供应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以赴保稳定,严防各类“灰犀牛”“黑天鹅”和其可能联动引发的各类风险。抓好疫情防控转段,以及强边固防、基层治理、公共安全等重点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作者黄云平 王林 孙静 单位: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

编辑: 文丽荣 责任编辑: 劳学丽

广告热线:(0871)65364045  新闻热线:(0871)65390101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871-65390101  举报邮箱:2779967946@qq.com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滇B2-2009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