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之路很难一帆风顺。李克强总理在云南考察时指出,今年头两个月我国经济运行平稳,但受新一轮疫情、国际局势变化等超预期因素影响,3月份以来特别是4月份部分经济指标明显转弱,一些重点地区更为突出,物流不畅,部分行业和企业困难加剧,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当前,国内外环境依然严峻复杂,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不少中小企业经营困难, 只有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市场主体纾困力度,围绕中小企业实际困难和现实需求,才能切实减轻市场主体压力,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的“获得感”。换句话说,处于决定全年经济走势的关键节点,只有抢抓时间窗口,着力以保市场主体助力保就业保民生,才能稳住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我国有1.5亿多户市场主体,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大海绵,对稳增长保民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保就业的关键就是保市场主体。今年以来,中央助企纾困举措密集出台:安排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专项资金、大幅增加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延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提高减免幅度和扩大适用范围等等,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但一些中小企业依然负重前行,需要使出“超常规手段”。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6方面33项措施,对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来说犹如下了一场及时雨。这些措施涉及财政及相关政策、金融政策、稳产业链供应链、促消费和有效投资、保能源安全、保障基本民生6大方面。政策涉及面之广、力度之大、精度之高,引起各方人士的关注,进一步释放了政策合力的鲜明信号。相信一揽子举措对助企纾困,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将发挥重要作用。
助力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关键要形成政策合力。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作用,地方政府肩负着促一方发展、造福一方的重任,务必守土尽责抓落实。要创造性工作,因地制宜挖掘自身政策潜力,帮扶市场主体纾困等政策能出尽出;落实落细留抵退税减税等组合式纾困举措,把好政策化作真效果。
日前,云南正式推出落实金融稳增长政策措施,实施惠企利民纾困“十项行动”,包括信贷稳增长督导行动、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支持行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春雨”行动、交运文旅行业纾困行动、支持房地产健康发展专项行动、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跨境金融便利化提升行动等。
金融惠企利民纾困“十项行动”,也是云南助企纾困政策“组合拳”之一。时下,当务之急是要用好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解决政策落地“卡点”,做到“该免的免到位、应减的减到位、能缓的缓到位”。继昆明稳增长24条出台后,近日,昆明推出20条具体措施,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问题,提振市场主体的信心和活力。要立体发力、协同发力,加强政策宣传与服务,让政策入企业、入园区、入集群,助力中小企业渡难关、增信心、促发展。(小丁)